葛旭峰
北京历史上不但人口众多,而且有钱有闲之人甚多。不同阶层,不同的追求,对茶馆有不同的需求,所以北京历史上茶馆类别之多,位居全国的榜首。概而言之,可分为大茶馆、野茶馆、棋茶馆、书茶馆、茶棚、茶楼、茶社……
大茶馆
老北京的高档茶馆,茶客均是不失斯文的长衫帮人物。京旗民众之中的上层人士,官员之中的下层人士是大茶馆中的主体,商贾之人亦经常光顾大茶馆。所谓大茶馆,首先是规模大,格局气派。
大多是临街有五间门面房,称之为前厅,内设柜台和大灶,门面房的后面是个四合院,院中搭有罩棚(天棚)。和门面房相对的称之为过厅,过厅两侧的厢房和过厅后面的后堂设“雅座”,大罩棚下设“散座”。“雅座”是上层社会社交的场所,“散座”是大众化的场所,茶客们以品茗为主。
棋茶馆
北京还有专供茶客下棋的“棋茶馆”,设备虽简陋,却朴洁无华,以圆木或方木半埋于地下,上绘棋盘;或以木板搭成棋案,两侧放长凳。每日下午可聚茶客数十人,边饮茶,边对弈。北京人,即使是贫苦人也颇有些风雅之好,这棋茶馆中以茶助弈兴,便是一例。“一盏清茗伴棋局”的半日留连,将茶文化和棋文化天然地融合为一体。
清茶馆
清茶馆,顾名思义就是一个“清”字,首先是只卖清茶,不备佐茶食品,更不伺候茶后进餐的酒饭。其次是“清静”,馆中无丝竹说唱之声,也就是说没有“艺人就馆设场”。再其次就是“清贫”,不但茶馆的设施简陋,而且茶客亦是清苦之士,基本上是“短衣帮”之人,即便有“长衫帮”之士混迹其中,亦多属“孔乙己”者流。
书茶馆
老北京有许多书茶馆,在这种茶馆里,饮茶只是媒介,听评书是主要内容。这些书茶馆,开书以前卖清茶,也可为过往行人提供偶饮一两杯歇息解渴的机会。开书以后,饮茶便与听书结合,不再单独接待一般茶客。茶客们边听书,边品饮,以茶提神助兴,听书才是主要目的。
老北京最著名的书茶馆是地安门外义溜胡同的同和轩(后改名为广庆轩)和东华门外的东悦轩。这两处茶馆的格局不但气派,而且茶客和“说书先生”的档次均比较高,“台上台下尽长衫”,“台上说得不对,台下能挑眼”,不是“久战书场”的老将是不敢到东悦轩、同和轩来领风骚的。
野茶馆
所谓“野茶馆”,就是在荒郊野外、大道边上和各个城门外头开的茶馆。这些荒郊道旁的“野茶馆”大都很简陋,两间用土坯垒的小茅草房。屋里有那么三四张“白碴儿”(木头的原色)桌子,几条大白碴条凳。一个大火炉子上面坐着几个大铁壶,里边的开水咕嘟咕嘟冒着泡儿。一个大长条桌上放着一个大茶叶罐,里面装的是满满的“高碎茶叶土”。两大摞挂绿釉的大粗陶海碗,几个同样挂绿釉的大沙包儿茶壶。遇有客人走累了进来歇歇脚儿,伙计就赶紧抓一把茶叶土扔进沙包儿壶里,沏上滚开的热水,拿一大海碗给客人满满地斟上一碗茶,痛快的喝口儿、歇会儿。
佛寺中的茶禅
老北京城区之中有一千余座佛寺,许多大、中型佛寺都有旅馆的功效。佛寺中的茶禅虽属“玉宇琼楼”,但终在人寰。到茶馆喝茶直截了当地付茶钱;到佛寺品茶也要敬上香钱。佛门虽然不拒众生,但也决不接待凭空讨一杯清茶的雅士。但是士大夫们还是经常到寺庙之中小坐茶禅,领略一下红尘之中的茶境、禅境。
道观之中的茶寮
道观的茶寮比佛寺的茶禅要多几分世俗化。原因很简单,佛教主“空”,故四大皆空。道教主“有”,而且是实实在在的有——求长生。欲求长生就懂得养生之道。故道士之中不乏精通医术者,以祛病求生,以养生求长生,长生的实质也就是长寿。在这种思想的指导下,道观茶寮待客的清茗中多佐以各种草本、木本的药材。但使用的“药”决不能坏了茶味,使清茗失去醇、清、芳、苦……的本初之质,也就是茶之为茶的所在。
所以能配出一杯色香味俱佳的“药茶”,实需精茶道、明药理、通医术之士调配。北京地区之中只有白云观、东岳庙的茶寮有此水平。
季节性茶棚
北京地区的气候特点是春秋两季如“白驹过隙”,“佳日苦短”。夏季炎热而漫长,城区之中的居民囿于“九门红尘”之中,总好到临水之地消热涤暑。城中湖区均是永定河的故道,水清且浅易于植藕,故夏日环湖荷花盛开,粉荷白莲,玉盖亭亭,“虽立清波而浸市尘”,但仍存缕缕清香沁人心脾,常使游人流连忘返。
在这种情况下,城区之中临水之处,季节性的茶棚应需而生。称其为季节性,因为这些茶棚的营业期始于“小荷才露尖尖角”的季春,终于“盈盈玉盖剩叶残”的仲秋。最有代表性的是什刹海荷花市场中的茶棚和天桥的水心亭茶棚。
公园中的茶社
北京各公园中均有茶馆,公园中的茶馆往往是饭馆的附庸,称之为附庸的原因是饭馆在正餐时间之外卖茶,或是春、夏、秋三季在室外搭起茶棚,供游人品茗休憩。在这种情况下,茶馆有时也会“喧宾夺主”,饭馆反成了茶馆的附庸。
图一:老北京书茶馆李滨声绘
图二:老北京野茶馆李滨声绘
图三:老北京清茶馆
图四:老北京前门四合茶院(杨信绘)
字体显示:大 中 小 打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