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自中国农业大学的黄俊利用寒假时间来到中国科技馆担任讲解员,参加勤工助学活动。 本报记者 饶强摄RJ194
昨天8时30分,清华大学的王鸡换等13位同学骑着自行车直奔中关村的空间社区和软件社区。同一时刻,中国农业大学的黄俊等40位同学已经赶到了中国科学技术馆,开始给设备做清洁,准备迎接入馆的第一位观众。
寒假里,市委教育工委为不回家的各高校学生提供了担任烟花爆竹安全燃放宣传员和中国科技馆讲解员的勤工助学岗位。
统一组织全市40所高校的1000名“留守”大学生勤工助学,这在本市还是头一次。
“今天‘破五’,放炮的人可能比前两天多一些。”王鸡换一边说,一边扫了一眼宣传栏里的招贴画——印有燃放时间和提示的招贴画还结结实实、完好无损地贴在那里。与同学们一起巡视的空间社区街道主任段福奎竖起大拇指:“今年春节我们社区没出一点事故,同学们的宣传起了很大的作用。节前那两天风多大呀,他们就站在小区出入口发传单,特认真。”
昨天也是黄俊等同学最后一天在科技馆当讲解员,之后将有40位北京师范大学的同学来“接班”。黄俊在农大念大三,这是她第一次留在学校过春节。刚上岗那两天,黄俊觉得挺辛苦,一天到晚要站八九个小时,还被人无数次地询问洗手间在哪里。但从中,我学会了坚守岗位,时刻提醒自己不能脱岗。黄俊说。科技馆展教部主任张鸿起对同学们的表现称赞有加:培训很认真,进入工作状态很快,有人帮着我们发现了展览说明中的错别字,还有人捡到了东西就赶紧还给观众。同学们则感谢科技馆提供这样的机会。科技馆的领导除夕还来慰问,送来水果。黄俊说她觉得心里热乎乎。RJ172
字体显示:大 中 小 打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