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过年实际上花不了几个钱,粮食压到开春后再卖,还能卖个好价钱。”腰杆直了,说话硬气了,是近年来发生在吉林农民身上一个最明显的变化。
春节期间,记者驱车行驶在吉林的乡间小路上,一排排整齐的红色砖瓦房中间,依稀露出一丝金黄,原来很大一部分农民的粮食仍然堆在院落里没有卖掉。
在德惠市布海镇岫岩村,大部分农民的玉米都还没有卖,只有苗建文家为了还贷款不得不把仅有的5000多公斤玉米早早卖掉,“如今国家政策好了,大伙的日子都越过越好,村上除了我们家着急用钱,其他邻居的粮食基本上都没卖呢。”他说:“我是因为自己身体不好,在外打工时还上了当赔进去不少钱,否则手头也不至于这么紧张。” 在全国著名的产粮大县农安,记者所经之地几乎每个村子大部分的粮食也都没有卖。走进滨河乡滨河村,平整的路面,新漆的大铁门,到处透露出一种气息:农民的生活真的改善了。在农民谷伟南家,记者看到了堆在院内架子上的1万多公斤玉米,看到了屋里一尘不染的瓷砖地面,崭新的电视机,光亮的木制家具,别致的摆设,宛如走进了一栋江南小别墅。 谷伟南今年23岁,新婚的他不但没有债务,而且还小有积蓄。他说:“这两年种地不但不收税,国家还给补贴,日子越来越好过了,平常农闲的时候我还可以到城里打短工,多少也能有点收入。种地加打工,这才攒够了钱娶了媳妇,要是以前不知还要等多久呢。”对于院内的粮食,他表示,要等开春以后玉米的水分降得更低,卖个好的价钱,尽管目前的价格已经比去年同期高出了不少。 “一二十公斤猪肉,米、面、油,加上鞭炮这些零零碎碎的东西,过年有七八百元足够用了,没必要着急卖粮食啊。”在九台市沐石河镇段家村,农民邱志喜的一句话道出了原委,如今之所以这么多农民不着急卖粮食,主要还是因为农民们的家底厚了,腰杆直了,连说话都硬气了。
在邱志喜家的厨房,记者看到四五袋大米、白面堆放在角落里,一个白色编织袋装着刚买回不久的20公斤猪肉,走进里屋,炕边上摞着一大堆鞭炮:挂鞭、小礼花、双响炮等应有尽有。邱志喜介绍说,三五年前,大部分村民过年能花三四百元的就是上等户了,可如今花个六七百元都能拿得出来,有的甚至花上千元。
一些乡镇干部表示,发生在吉林农民身上的变化,这几年他们看在眼里,喜在心头。他们分析说,农民生活能得到如此巨大的改善,首先是国家政策好,其次是老天爷帮忙,连续几年吉林省都是大丰收年,再就是农民自己努力,种植结构多样化、种养结合、种地与打工相结合成为吉林农民扩大增收渠道的三个“法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