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民主与法制时报】
无偿法援网络 求解"农民工维权"难题
遍布全国20余个省市的农民工无偿法律援助网络将初步建成--
2007年春节过后,一个旨在建立向农民工提供无偿法律援助的全国性律师网络项目——“推动律师深入参与农民工法律援助”项目将正式启动。
这个项目由联合国开发计划署驻华代表处、中华律师协会以及商务部中国国际经济技术交流中心共同建立,项目资金由比利时政府提供,为期一年,总计50余万美元。
项目将逐步在全国15个省、市、自治区建立农民工法律援助中心,并对从业律师进行专业培训。项目还将支持国内已有的7个农民工法律援助中心。在此基础上,一个遍布全国20余个省市的农民工无偿法律援助网络将初步建成。
2007年2月9日,这一天距离农历春节只有一个多星期。
北京市丰台区望园西里的一个临街房间里,十多名农民工正围着律师诉苦。他们想和其他在京的外地务工人员一样,收拾行囊回家过年,但他们却连回家的路费都筹不到。
这一天,在位于丰台北路的北京市农民工法律援助工作站,工作人员忙得只抬眼望一下推门而入的来访者,却顾不上和他们打招呼。由于人手紧张,执行主任时福茂律师也被急迫的农民工三五成群地围起来咨询。
工作站的房间里弥漫着一股夹杂着泥土和汗水的气味,对于工作站的工作人员来说,他们早已习惯了这种农民工特有的气息。“春节前是工作站最忙的时候,一天要接待五六十个农民工,还要接近两百个电话咨询。农民工辛苦了一年,却拿不到钱回家,那种心情,你在这里待上一天就能感受到。”时福茂律师对《民主与法制时报》记者说。
“我们的接访记录上,工作站一年大约要处理4500件来电来访咨询案。”时律师说。事实上,自工作站2005年9月成立以来,受理和接待咨询的援助案件已经超过7800件,涉及农民工超过4万 人次。但这个数字与等待帮助的农民工人数比起来,可以说是沧海一粟。
联合国开发计划署驻华代表处统计,目前已有超过1.2亿的农民工进城务工。他们面对着各种困境,例如不公正的劳动力市场、缺乏社会保障和医疗保障、恶劣的工作条件和各种社会歧视等等。据估算,全国1.2亿农民工被拖欠工资的总额高达数十亿元人民币。
司法部法律援助中心高贞处长说:“由于自身缺乏法律知识和其他法律资源,农民工往往不能很好保护自己的权益,从而成为一种新的处于城市底层的弱势群体。”这些挣扎在城市最底层的弱势人群,在被雇主欠薪、工伤拒赔之后,有的忍辱负重,有的用“自杀”、“报复”、“示威”等过激手段来给自己出气,他们中只有很少一部分人寻求法律援助。
挣扎在城市最底层
郭增光就是这很少一部分农民工中的一个。郭增光是河北的农民。2001年10月,河北省定州某建筑公司来到郭增光所在的村子招工,郭增光了解到,这是一个叫曲项的个人因承建了位于北京市某纸业有限公司的库房工程,借用定州某建筑公司的名义签订了工程承包合同并来招工。
10月11日,郭增光领着67个老乡来到了北京。见过一些世面的郭增光,三番五次要求曲项签订用工合同,但都被拒绝了。工作条件的艰苦让郭增光等人大吃一惊。郭增光说,工地不仅没有一点安全保护措施,而且工人在施工过程中受伤了,工头就给一点止血药、止疼药,其他的一概不管,更提不到什么工伤待遇了;就连生活费有时候也是一个月不发一分钱,一直拖到下个月才给一点。
忍无可忍的郭增光等人想找曲项结清这段时间共33735元的工资,曲项却推说,工程现在还没完工,工资至少要等到年底再说。无奈之下,这68名民工被迫在11月匆匆返回家乡。此后五年,68名农民工开始了漫长的讨薪生涯。
北京市农民工法律援助站主任、曾获2005年央视年度十大法治人物的佟丽华律师告诉《民主与法制时报》记者:“我亲自参与了郭增光案件的办理,在这个过程中,我深切感受到农民工维权案件的复杂和农民工承受的压力。68名农民工被拖欠工资3万多元,为了要回这笔钱,郭增光先后从河北到北京找用人单位20多次,找过劳动监察大队14次,找区法院11次、中级法院3次。除此之外,他还找过国家劳动和社会保障部、国家建设部、北京市政府、市人大、北京市劳动和社会保障局、市建委等部门。几年来他直接支出的交通费、电话费、复印费、诉讼费将近5000元。直到2006年11月,在讨薪五年之后,在工作站锲而不舍的努力和社会各界的鼎力支持下,68名农民工终于和被告达成执行和解,拿到了3万元。”
[1][2][3][下一页] |
(责任编辑:刘娅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