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讯 (通讯员 毕迪记者王浩)当初,外来职工工资卡是“香饽饽”,聚少成多的存款挤一下多少还有油水,金融机构都想分羹吃。可三年下来,“香饽饽”吃成了“鸡肋”。
在萧山衙前镇,委托银行代发职工工资的企业越来越多,可当地的金融机构对这一业务却兴趣大减,嚼在嘴里不香,可吐又吐不掉。
工资卡走了三年“失宠”
2004年2月,“衙前的万名外来职工持卡领工资”的消息不胫而走。由于是在全国率先施行的做法,在全国都有较大的示范意义。
当初考虑的外来职工工资卡优点多多。一方面,金融机构基本上免费为企业服务,减轻了企业财务人员的负担,在某种程度上看,等于金融机构为企业的义务出纳;而另一方面,这样又能有效防范假钞流入、差错风险,以及现金存取和保管等环节的安全等隐患;再者,外地职工不必每月排着“长龙”领工资,能节省时间,而金融部门则又可以吸收一定的存款。
方便、实惠,两边都讨好,业内普遍看好这项业务。从2004年2月至今年2月,衙前镇委托当地金融机构代发职工工资的企业,从当时的25家扩大到现在的40多家。目前,该镇至少有14000名职工持卡领工资,其中80%为外来职工。
然而事实上,这项业务发展了三年之后,并非扩容而是萎缩。现在镇上的4家金融机构,除了邮政储蓄所因自身实际外,其他三家金融机构对代发企业职工工资均感到“食之无味”。不但是衙前镇,其他地方也或多或少出现了这样的状况。这是何解呢?
从衙前镇的几家金融机构得到的信息是,这样的做法虽然方便了企业和职工,可同时却给金融机构带来了“不应有”的苦衷。被普遍叫好的业务,实则成了金融机构待钻的“套”。
吸收存款的计划泡汤了
“银行开展这个业务原本为了吸收存款,但现在的状况是,不但基本没有什么收益,还影响到正常业务的开展。”中国银行萧山衙前支行行长吴宇峰坦言。
分析原因之一,是企业通过银行发工资,职工当日取或隔日取,工资卡上只留点零头钱的情况比较多。在企业通过金融机构发放职工工资后,镇上的金融机构大有人满为患之势。
比如,在萧山农村合作银行衙前支行,尽管银行开通了8个营业窗口,去年还专门投资30多万元,在企业职工密集的地方安装银联自动取款机,但是在企业发工资的当日或紧接下来的几日内,到营业大厅排队的职工一直排到门外。“假如大客户进来存款,看到这么多人,很可能选择其他的金融机构,造成客户流失。”吴宇峰说。而当初设想吸收存款的情况却从未出现过。
另一原因,“出走”的工资特别多——职工们习惯把钱转存到别的户头上去,这也是令金融机构最头痛的。有的职工对工资卡不放心,认为工资卡是公司发的,难免担心企业会以此为难自己。于是,另外开设了账户,把工资卡的钱转存到该账户上了,甚至转存到了其他金融机构。即使工资款没外流,但对代理金融机构来说,却把一笔业务做了两次,占用了双倍的柜台资源。
金融机构想下药却无良方
金融机构对此现状表示无奈,并无良策,出台的举措,也显得较为单一。
“既然有了这个业务,我们当然会为储户服务好。”农业银行萧山衙前支行行长蒋伯民说。为方便职工,该行继续投入安装自动取款机,24小时开通;像农村合作银行衙前支行,也是如此。蒋伯民建议,持卡职工5000元以下的取款最好到自动取款机上操作,以减轻银行柜台压力。
“有一点挺重要,持卡职工应该打消不必要的顾虑。”萧山农村合作银行衙前支行副行长徐立平说。“企业一旦通过金融机构把职工工资打入工资卡,持卡职工就属于该金融机构的储户,其权益受到我国的《储蓄管理条例》保护。”存款自愿,取款自由,存款有息,这些都是储户的合法权益,不会存在企业以工资卡为难职工的可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