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2003年省关工委开展“一个重点、三项活动”,即重点抓好需要特别关心的青少年教育、关爱、救助工作,开展“中华魂”主题读书教育活动、道德行为规范养成教育活动和农村青年“学科技、育新人、奔小康”活动以来,一大批关爱标兵、道德楷模和科技致富能手纷纷涌现,他们用行动对活动开展给了最好的注解。
忘年交
薛大均是齐齐哈尔市34中学的退休教师,2003年受聘龙沙区江安街道华丽社区关工组织的“失足劣迹帮教员”后,便全身心地投入到工作中。
15岁的王某,原是齐市40中的学生,父亲2003年被判死刑,母亲精神失常走失,他和姥姥靠130元遗属费维持生活。姥姥年迈体弱,王某的日常行为没人管,渐渐染上偷摸劣迹。薛大均了解情况后就把他领回自家供吃、供养,朝夕谈心做思想工作。开始,王某还怨薛大均多管闲事。薛大均不厌其烦,耐心开导,终于使他有了改变。随后薛大均又送他上学,并负责一切学习费用。现在王某学习好了,并当上班长,称薛大均为自己的亲爷爷。
与薛大均一样,全省30余万关工老人,用心、用力、用情体贴关怀着、引导教育着青少年,成了青少年的忘年交和知心朋友。
高峻是饶河县工商联合会会长,12年中,他组织民营企业家和社会各界捐款125.86万元,帮助一大批贫困学生完成了学业。
新形象
在开展道德养成36条活动中,不仅培养了孩子们的良好生活习惯,思想水平也在提高,龙江少年良好的精神风貌已经展现出来。
王欣月是阿城二中一年二班的学生。一次上外语课,一位来自加拿大的外教在授课时,说了很多蔑视中国、侮辱中国人的话。于是她以流利的外语说道:“身为一名老师,你教的是中国学生,我们任何一个人也不会允许你这样说!”一番慷慨激昂的话语赢得了在场所有同学的一片热烈掌声,同学们被她的爱国精神所感动。那位外教也因深深地自责而提前回国了。事后,这位外教在网上留言说:“那件事让我真正看到了一个中国学生的骨气,我真为我的话感到惭愧,我想我不配作一名教师……”
当有人问王欣月为什么要这样做?她回答说:“热爱祖国并不意味着在沙场上拼杀,在和平年代里,更能考验一个人的爱国思想。”
裴雷是佳木斯市雪松小学六年四班的学生,贫困而多难的家境,使她比同龄的孩子更早懂事,也更知道节俭。在学校,她不断得到学校老师同学的帮助,她也真心去帮助别人,当灾区需要捐款、捐物时,她总是第一个把自己积攒的零钱都捐献出来。班里有的同学学习跟不上,她就用课余时间给补课。一次,她领着奶奶去医院看病,捡到了一个装有500元钱的包,她们通过医院的广播找到丢钱的人。
领富人
在“五老”队伍中,很多人不仅拥有爱心,更多的人还有一技之长。在关工委开展的“学科技、育新人、奔小康”活动中,“五老”不断为青年农民传授着技术和经验,为青年的致富把脉;而富裕起来的青年,也把学到的致富经传授给了更多的人。
郑连升是哈市香坊区幸福镇光明村农民,1993年高中毕业后务农,2004年7月成立了“幸福无公害名优瓜果菜协会”,已经有会员330多人,青年农民占85%。两年来,他在本村关工委委员、老技术员、协会副会长王德斌,东北农大教授蒋先华等老科技专家的指导帮助下,引进新品种,学习新技术,两年来先后拿出近2万元资金,为贫困会员无偿提供优良品种、肥料、资金、农药及相关技术。两年来,帮助39户贫困会员脱贫。
宝清县万金山乡三星村农民董开勇、龙江县济沁河乡会兴村一屯农民关祥仁、省农垦总局红兴隆分局五九七农场任景利……记者在省关工委2006年表彰的10大科技致富能手中发现,每个人都在自己走上富裕道路的同时,也带动了周边一群人的兴起。(黑龙江日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