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狐网站
搜狐 ChinaRen 17173 焦点房地产 搜狗
搜狐新闻-搜狐网站
新闻中心 > 综合

海外同胞:何以排遣深深乡愁?(海外同胞:何以排遣乡愁)

  又是一年春草绿,深深乡愁涌心头。春节期间,与海外归来的亲戚朋友聊天,感到他们无论身处五洲四海哪个国家,无论长期移民还是短期留学,内心深处总有一股挥之不去、欲说还休的情绪在流连,在涌动。是酸,是甜,是苦,是辣?真个是人人心中有,个个笔下无,一时半会儿,还真说不清楚!

  这是什么?这,就是每一个身居海外的同胞都能深切感受到的那一股浓得化不开的乡愁。

  难以寻觅的文化归属感

  近年来,多伦多和温哥华又出现一波华人回流潮,主角以年轻人为主。他们为何回到原居地找寻梦想?据悉,主要原因是在加拿大看不到事业前景以及文化归属感不强。

  曾在华语电台工作的陈硕颖,当年是随家人移民多伦多的,他在加拿大上完中学和大学,至今仍然觉得根还是在香港。他认为,自己在加拿大的工作发展空间有限,几经犹豫,27岁那年,他回到香港。为什么?“在那儿我觉得自己始终不是主流(加拿大)人,不能发挥自己真正所想的东西。”

  美国国会一位华人议员,曾不止一次遇到类似的事:他应邀去美国能源部演讲,在门口被挡住,警卫反复询问他是不是美国公民,他拿出议员证来也没有用,对方还是用狐疑的目光左右打量,对他另眼看待。这位华人从政的象征人物备感失落。他说,自己心中的苦恼是深层次的:即使融入了主流社会,攀上高位,甚至把自己彻底“美国化”了,种族认同的困惑仍然存在,在生活中经常感觉到某种缺憾。

  这种欠缺感到底是什么呢?应该就是对于富含民族特点的中华文化环境(即母文化)的失落感。

  著名留学签证和职业规划咨询专家徐小平先生认为,人口浩渺的中华民族、幅员广阔的中华故土、影响巨大的中国文明,使得华人出国后,有一个不同于其他移民族群的特点:这就是全球范围内中华儿女在民族和文化基础之上的一致认同性。当大家在国内(或原乡)时,体现出的是一种比较和谐而充实的生存状态,比如举国庆祝神舟五号飞船升空、全国一致欢呼申奥成功等。当人们到国外时,则表现出一种精神的互相依托和支援以及文化的念想。海外华人无论什么身份、什么状态,他们永远的精神依托,当是中华文化的自觉、亚洲祖国的意识。不同的人对这种认同心理的评价和看法是不一样的,有人赞美它,有人避免提它,有人甚至贬损它。但无论如何,它都永远驻扎在海外华人的灵魂深处。

  无所适从的生活空虚感

  赴美十多年的加林先生,凭着才干在著名的大公司工作,拿着一份比大多数美国人都优厚得多的高薪,在很多人眼中,他已成功地进入了主流社会,令人羡慕。然而他坦承,置身主流社会总觉得不能游刃有余,多年来并没有交到一个能真正说得上话的美国朋友;另一方面,用心经营所谓“主流圈”的生活,又使他失去了大量的华人朋友。在中国人的聚会上,加林时常独坐角落,成了“边缘人”。

  左右为难——美国不少华人如此形容自己的生活状态:既不像当今中国人那样过日子,也不是美国人的样子。于是产生了文化融合中的“夹生饭现象”。

  少数人受不了这种深层文化夹缝,选择了回归。记者认识一位曾在美国一所大学任系主任的四川人,去年,他卖掉别墅,辞职回到中国,到成都一所高校当教授。虽然收入减少,但成都丰富的人文生活令他如鱼得水。他说,想不到出国打拼几十年,还是心甘情愿地回乡吸吮母文化的乳汁来了。

  中国文化是一种底蕴深厚的文化,不少人出国后更感受到它的魅力。记者曾在北美采访多位侨胞。从广东移民旧金山的李先生是一家酒店的管理员,他承认自己的生活刻板,平时很少参加当地的社会活动,朋友圈子还是同来的几个老乡亲。住房离唐人街远,他难得享受热闹的粤式饮茶乐趣,下班回家,门一关,默默地做饭看电视。

  生活方式上,不少赴欧美的中国移民感叹业余生活偏单调。当地社交活动通常以家庭为单位,平常没有什么夜生活。晚上10点钟有朋友招呼出去吃饭,几乎是社交奢望。

  在日本,新一代华人的生活已跨过埋头奋斗颠簸不定的初期阶段,进入安定平稳的定居期。但不久前一位日本教授发表的《大都市周边中国移民生活状况调查》表明,在经济收入同等的条件下,华人的生活却显得单调贫乏,很多家庭的文化生活主轴还停留在单一的看碟看电视阶段,对居住地相当丰富的文化生活的参与明显偏少。

  海外同胞念想起国内的亲朋好友、年节气氛、家乡美食……难免悄悄涌起一股乡愁,而乡愁总是很远,远在家乡,远在记忆的深处。

  真正融入岂止两年三年

  在纽约居住的香港移民郑先生,出去后感觉很是不爽:“异乡生活,在忙乱陌生的环境里,埋藏着精神的孤寂与彷徨。口头上说要忘却过去,重新开始,但剪不断,理还乱。谁能做到与过去一刀两断呢?”

  记者接触过不少移居北美的香港人,他们爱看港报,爱听港闻,爱议港事,对香港的关注不亚于离港前,从行政长官选举到明星八卦,均说得头头是道。记者有时与从大陆出国多年的朋友交谈,发现他们对国内发生的各种大事小情无不了如指掌,这种热情甚至超过他们对美国大选的关注。在美国华人的圣诞晚会上,许多华人唱歌跳舞。来自中国的昔日歌手、舞蹈家热情尽兴,唱的是中国上世纪七八十年代的歌,甚至连舞姿都展现出那个年代的痕迹。

  有人看起来适应了西方的文化与价值,但骨子里还是原来的一套。文化的融合是“浸泡”出来的。即使吃麦当劳、听摇滚乐长大的中国小留学生,其气质与思维、做派等,与美国孩子仍有很大差别。对此,美国普渡大学哲学博士、加州科技大学教授丁子江分析道:麦当劳、摇滚乐等只是大众消费文化,是很容易模仿的、很表面的文化。当你真正置身西方文化中时,发现自己无法与这个文化的魂魄产生充足的共鸣。

  也许真正的融入需要假以时日,不是两年三年,而是两代三代。

  莫因缠绵乡愁影响人生幸福

  心理分析者认为,乡愁是一种思而不得的特殊滋味。移民后的文化不适应,既难以避免,又不宜一任它弥漫泛滥,以至于总与住在国的文化格格不入。成功的融入是值得称道的。外面的世界缤纷多彩,不管差异有多大,也只能鼓足勇气面对,扬起奋斗的风帆,进入繁花似锦的多元文化。

  有人主张用国际的眼光,辩证地看待文化差异问题。美籍华人女作家陈燕妮说,美国并非有些华人所体会和形容的“文化沙漠”,她曾和华人音乐家谭盾在纽约的唱片街浏览,看到货架上谭盾的唱片全被卖光了。在陈燕妮眼里,美国文化是一座开放的、五彩斑斓而又充满宽容和机会的金银岛。“觉得美国的文化冷感的人,或许是因为他们自己首先没有放开怀抱。”

  有些海外学者分析说,因双重文化背景而形成的夹缝,确实很窄,窄过独木桥,但同时它又很宽阔,宽过太平洋。国内的人也希望海外亲友快乐一些,不要因缠绵乡愁过多而影响自己的人生幸福指数。

  何以排遣乡愁?过来人的经验是,不妨适当让自己放松。出国了,除了“师夷长技”,也要能领略、掌握和融入另一种文明。学会兼容,吸收新知,接受居住地的文化。学贯中西的人,肯定能兼容并蓄,别有丰采。华人社团也可多为丰富侨胞的文化生活做好事,如开设让大家扩大交友并能娱乐的俱乐部,比如国标舞、琴棋书画班等等,让大家在繁忙工作之余找到自己的兴趣所在。

用户:  匿名  隐藏地址  设为辩论话题

我要发布Sogou推广服务

新闻 网页 博客 音乐 图片 说吧  
央视质疑29岁市长 邓玉娇失踪 朝鲜军事演习 日本兵赎罪
石首网站被黑 篡改温总讲话 夏日减肥秘方 日本瘦脸法
宋美龄牛奶洗澡 中共卧底结局 慈禧不快乐 侵略中国报告



搜狐博客更多>>

·怀念丁聪:我以为那个老头永远不老
·爱历史|年轻时代的毛泽东(组图)
·曾鹏宇|雷人!我在绝对唱响做评委
·爱历史|1977年华国锋视察大庆油田
·韩浩月|批评余秋雨是侮辱中国人?
·荣林|广州珠海桥事件:被推下的是谁
·朱顺忠|如何把贪官关进笼子里
·张原|杭州飙车案中父亲角色的缺失
·蔡天新|奥数本身并不是坏事(图)
·王攀|副县长之女施暴的卫生巾疑虑

热点标签:章子怡 春运 郭德纲 315 明星代言 何智丽 叶永烈 吴敬琏 暴风雪 于丹 陈晓旭 文化 票价 孔子 房价

说 吧更多>>

相 关 说 吧

谭盾 | 陈燕妮

说 吧 排 行

茶 余 饭 后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