状告欧盟的“中国鞋王”王振滔:财智人生
作为中国最大民营制鞋企业奥康集团的掌控者,王振滔在2006年一直被国内外媒体的镁光灯追逐着。在欧洲讲坛上,这位温州商人为中国鞋企的尊严慷慨陈词,成为中国企业抗诉欧盟鞋类反倾销“第一人”。
事实上,即使在中国最容易滋生财富的地方——温州,王振滔的故事也早已被戴上了“传奇”的光环。近日,在北京接受本报专访时,这位“中国鞋王”声称自己正在规划奥康的上市之路,“温州人从来不会小富即安。”反倾销大棒下的孤独斗士
2006年,王振滔因为欧盟对中国的鞋类反倾销案“一役成名”。
2006年10月7日,欧盟正式启动对原产于中国的皮鞋产品实施征收为期两年的反倾销税。欧盟接近16.5%的高额反倾销税重创了中国鞋企,温州鞋产品对欧盟出口由此减少了三分之一,中小企业遭受的打击尤为惨重。
面对反倾销大棒,国内多数企业选择了沉默、退让回避,或者采取其他挽救办法,但是王振滔却在半个月后就做出“反击”。
2006年10月23日,奥康集团正式决定向欧盟一审法院提起诉讼,状告欧盟理事会发布的征收16.5%的反倾销税的法规不符合欧盟相关法律。由于诉讼企业还不到10家,这场跨国“马拉松”官司当时被媒体称为“单薄的反击”。
不过,扑面而来的悲观论调却无法浇灭王振滔的斗志。
“很多企业都认为欧盟的反倾销带有很多政治色彩,政府和行业协会应该发挥更多的作用。其实,从头到尾,企业都是应对反倾销的主力。企业不应推卸或转移责任,而应善于从每一次国际贸易摩擦中学到东西,毕竟,中国企业的国际化还有很长的路要走。”一场大火烧醒了中国鞋王
“事实上,温州人身上有一种争强好胜、永不服输的精神。”王振滔说。
有人统计过,在中国,每120人中就有一位穿着奥康皮鞋,王振滔也因此被称为“中国鞋王”。但很多人不会想到,王振滔的商业传奇几乎是建立在“废墟”之上。
早在上个世纪70年代,商品意识从温州无可计数的家庭小作坊中萌发蔓延,这其中既有勤奋和勇气凝聚而成的优秀商业文化,也由于很多温州人的“过于精明”而危机四伏。
1987年,温州生产了不少假冒伪劣皮鞋,一夜之间“温州鞋”成为“瘟鞋”的代名词。当年8月8日,浙江省工商局将各地查抄的温州鞋集中在杭州武林门广场付之一炬。
但浙江省工商局的这次“正义之举”所造成的结果远远超过了人们的预期。这把震惊全国的大火把“温州制造”钉在了耻辱柱上,也让素有“东方犹太人”之称的温州人几乎成为“过街老鼠”。
当时,王振滔推销的4000多双皮鞋在武汉市被查封,虽然并非假冒伪劣,但也以5元一双的价格拍卖,损失达20多万元。为此,王振滔在湖北打了很长一段时间的官司,但最终只拿到2000元的赔偿费。
“不过,这场大火实际上也烧醒了我。”王振滔说。这也是一种机遇,当时很多温州鞋老板改旗易帜。“但我的血液里可能天生有一种冒险的精神。”
王振滔告诉记者,回到老家,他东拼西凑了3万元,开设了自己的鞋厂,并在温州制鞋的真空期内,将自己的财富梦想不断放大。
1999年12月15日,同样在杭州,奥康将2000多双假冒奥康鞋烧毁。“这场大火为整个温州鞋正了名。”等了12年,王振滔以一场精心策划的营销为温州鞋雪耻。商业榜样是三星
42岁的王振滔生于浙江省永嘉县,兄妹四人中排行老大,16岁的时候由于家境贫寒,为了供养弟妹们完成学业,王振滔选择了辍学。辍学后的王振滔,先后学过木匠,推销过电器、阀门和鞋。“但我从来没有抱怨过谁。”
与很多温州企业一样,王振滔的奥康集团建立在家族企业的雏形上。公开的资料显示,至今,在中国现有的300多万家民营企业中,家族企业占了80%以上,在世界500强中,家族企业也并不少见。
不过,在今天的奥康集团里,家族企业的最后一丝痕迹也消失殆尽。
1994年,王振滔提出把股东所有权与企业经营管理权分离,股东不再是当然的企业管理者,亲属撤出企业高层,打破“近亲繁殖”,“奥康”商标作价48万元归王振滔所有。“那几年是我最痛苦的几年。”王振滔的“代价”几乎是众叛亲离。
不过,大量的高级管理职位空缺出来,让奥康第一次得以向外来人才敞开大门,而王振滔认为人才将成为企业创新的动力。
对于人才,王振滔也一向出手“阔绰”,去年他订了一批宝马送给员工,40多万元的车一订就是10辆。
“我的商业榜样是三星。”王振滔告诉记者,三星是韩国成长最快的企业,它不但成为韩国最大的企业集团,而且一举超越SONY,成为行业领跑者。这一切是它坚持创新的结果。温州企业今年排队上市
浙江温州是中国轻工制造业的“麦加”,而在奥康之前,“资本兴业”一直缺席温州的发展模式。
“在1992年之前,温州人都非常胆怯,怕温州模式受到打击,所以很多人赚了钱,都把钱挪到国外去,但我不会死死抓住辛苦挣来的一点钱不放。”王振滔告诉记者,他的钱都用在扩大再生产中,“我希望建立的是百年企业。”
王振滔认为,温州民营经济如果要进行产业调整、完善企业治理结构、提高企业社会形象,上市是一条重要途径。
王振滔向记者透露,自己的上市计划正在规划中。“去年在深圳企业家论坛的时候有几家投资集团总是盯着我,问我们有没有意向上市,可以帮助我们。”
“未来,温州上市企业会很多,远不是一家两家。”王振滔表示,据他了解,温州现在排队上市的企业已经有60多家。
炒房、炒油、炒国企……温州资本近年来声名鹊起,但是,温州人对资本的理解却总显得投机性十足,与之不相称的是温州实业家对资本市场漠不关心。迄今为止,温州籍的上市公司寥寥无几。
对此,王振滔表示,以前温州企业不是不想上市。“前几年国内股市不稳,更重要的是,企业家的观念还没有转变,尤其是民营企业,他们怕自己辛辛苦苦建立的企业一上市就变成公众的了,品牌也不是自己的。民营企业从管理上讲目前不是很规范,这需要一个过程。”但是,“这是不鸣则已,一鸣惊人。”温州企业的“资本兴业”时代正在开启。而未来,温州版中国概念股也可能引发全球交易所的争夺。晨报记者刘映花“温州最大的财富就是温州人”
记者:反倾销案现在进展如何?这次反倾销“保卫战”中最大的困难是什么?
王:我们的律师还在跟进,这不是一个短期问题。对于中国企业而言,最大的困难还是许多欧洲国家因为对中国不了解而产生的严重偏见。
西班牙埃尔切市鞋业协会主席安冬尼奥曾一度认为中国鞋影响了当地鞋业的发展,应该把中国鞋赶出埃尔切市场。但后来他参观了中国制鞋业后承认,中国鞋业的发展远远超出了他此前的想象。
记者:你对结果有何预期?
王:欧盟国家很早就加入了WTO,另外,他们的市场能发展到今天,他们更明白坚持法律的公正、公平对未来意味着什么,所以,我相信他们会慎重对待这件事。
记者:这么重视这个反倾销案,是不是你认为国际化是温州企业做强的必经之路?
王:家门口就是国际。因为中国市场也是国际市场的一部分,而且是很重要的一部分。不过,一旦选择国际化,就要着眼长远,要敢于放弃眼前的短期利益。这次的欧盟反倾销诉讼,许多企业因为成本费用问题和对国际游戏规则的陌生主动放弃了。但是,从两年以后考虑,就必须提起诉讼。
记者: 你是不是认为,现在社会对温州商人仍有一种既定的、并不公平的看法?
王:其实,温州经济就是“温州人”的经济,温州最大的财富就是温州人。
温州人有四个特点特别明显:一是做梦都想发财。没有时间打麻将,白天走路快,晚上做发财的梦。在温州有句话:“百万不算富,千万才起步。”
二是吃麦饼想牛排。麦饼是温州的特色,明朝有一本书叫《菜根谭》说:“咬得菜根者,百事可做。”但温州人并不满足于吃麦饼,于是他们走遍五洲四海,去吃他们想吃的牛排。
三是落后怕挨打。看到别人发展了,自己就想赶在前面。世界上一个新的产品出来了,只几天,温州人就会消化吸收。温州人有一种观念:创业无止境。
四是好赌不怕输。敢于冒险,勇于创新。温州人能打破狭隘的地域观念。内地人有10万块钱,最多只敢拿出7万做生意;而温州人手上有10万块钱,却要做100万的生意。
温州的企业家无一例外都经历过“穷变富”这一过程,但不一样的是,有些人在“穷变富”的过程中走了一些弯路,甚至给温州造成了不良影响。不可否认的是,那个时候温州劣质产品确实不少,从而才出现了“温州假冒”这一流传说法。但是温州人身上有一种争强好胜、永不服输的精神。现在,温州人通过自身的努力,用事实证明了自己的的确确是“正当的生意人”。
晨报记者 刘映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