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间”力量——吉林省优秀共产党员、吉林市委副秘书长陈淳的启示
新华网长春2月26日电 (记者 曲志红褚晓亮王永霞)陈淳是一位党员、一位干部。他的职位,不算高,也不算低。吉林市市委副秘书长兼市企改办常务副主任,算得上当地一般“领导干部”。
对党政机构的运行惯例略知一二的人可能都明白,这样的职务,这样的位置,是上有领导拍板,下有具体部门落实的地段,就像一列火车的中间部分,前有车头拉,后有车尾推,起的就是个衔接作用,跟着走就行。
陈淳在这个位置干了14年,但他在这个“中间”干的事和那种干法,却绝非一般。
心系百姓主动迎难而上,面对重重难题他却说:“这是群众对我们的信任!”
“我们已经等了好几年了,我们的问题什么时候才能解决啊!”
尖锐的喊声、叫声,夹杂着男男女女的喘息、哽咽和压抑不住的激愤——我们刚走进陈旧的楼道,还没看见人,就听见了这些充溢在楼里的声音。
这是我们第一次来陈淳的办公室,约七八位年纪各异、有男有女的上访者,正团团围着他,有人质问,有人哭诉。
这天是2月12日,春节放假前最后一周的周一,时间是8点半刚过。在我们等他的一个多小时里,先后三四拨这样的上访群众找上他,多的一群有20来个,少的是位白发苍苍的老太太,刚进门双腿一软就要下跪,慌得陈淳赶紧搀扶住她,安顿她坐下来。
陈淳端着只大玻璃水杯,一边倒水让座,一边听他们诉说,等来访人稍稍安静,他才开始或询问,或解释,娓娓道来……
他简陋的办公室里,一张半旧的办公桌,两张简易单人床,墙上贴着全市企业改制工作的进度表。除此之外,就是一拨又一拨带着怒气、伤心、期待或者绝望的人流。
“我们这里经常这样。”一位姓管的工作人员告诉我们。
陈淳本来并不负责信访工作,据吉林市政府副秘书长、信访局局长傅玉民说,这份吃苦受累的事情是陈淳主动“惹火上身”的。“我们市是老工业基地,在近年加快改革、改制过程中,各种复杂的社会矛盾日益凸显,一年差不多有6万件群众上访、来访。其中,有不少是因为企业改制过程中的矛盾引起的。”
主管企业改制的陈淳认为,按政策解决好职工的安置问题,应该是改制工作中最重要的环节。为了把群众工作做好,他干脆和市领导及信访部门一商量,主动承担了所有与企业改制有关的来访、上访处理工作。“群众上访的案子办起来一般都不容易,有些部门总是能推就推,能挡就挡。像陈淳这样自己主动拿过去的,还真少有。”傅玉民说。
从此,接待处理群众来访、上访,成了陈淳最费心力的工作。来上访的人,都有一肚子冤屈,一股子怒气。陈淳曾被上访群众围住大骂,也经历过各种威胁和叫板,还曾被上访职工当作“人质”扣押到凌晨时分。最多的一次,陈淳曾一个人面对700多位群情激愤的上访者。
“我经常想,假如他们是我的父母兄弟,我该怎样对待他们?”
这是一种感情上的体谅。亲历了吉林几乎所有企业改制过程的陈淳,理智上更深深意识到,改革、改制是一次新的“长征”,这些群众大多是为这次“长征”做出巨大牺牲的人。如果不理解,不尊重,不善待他们,那么不仅背离党的宗旨,也丧失了起码的政治良心。
正是在这样的认识和思想基础上,他对自己也对企改办全体人员提出了“接待群众要热心,听取群众意见要耐心,解决问题要真心,改正错误要有决心”的“四心”接访要求,和“要见不要躲、要热不要冷、要疏不要堵、要柔不要刚”的工作方法。
陈淳自己率先垂范,说到做到。几年来,他直接接待的上访群众超过数百批次数千人次。能解决的问题就认真解决,一时解决不了的,他也把道理、政策讲得明明白白,尽量做到让群众平心而去。
为了方便上访者,也为了让群众放下心来,陈淳把自己的电话向所有来访群众公开,无论白天晚上,无论在单位还是在家里,无论谁打来电话,他都认真接听,耐心解答。对来访的群众,他只要有时间,来一人见一人,来一百人见一百人;来一次见一次,来一百次见一百次,从不推诿搪塞。
“有时一天之内同一件事情来好多拨人,陈秘书长刚送走这个那个又来了”。市委机关保卫处工作人员徐荣说:“我不敢拦着,陈秘书长专门交代过,上访群众来了,只要他在,一定接待,不许我们挡驾。”
有人说他这是自找麻烦,但陈淳却从不把接访群众看作是负担。他说,群众有问题找政府,说明老百姓还相信政府。如果百姓真的有怨无处诉,那才是真正彻底的悲哀!
为群众排忧解难竭尽心力,面对上访群众他敢说:“你们的事我保证负责到底!”
当然,要真正取得群众信任,还要靠真心为他们办事。
原昌邑区所属的卫生纸厂,因破产时无力给退休职工接续养老保险,从1999年开始,数百名退休人员被停发了养老金。老人们只好开始上访,从区、市、省一直找到北京,经国家信访局同志介绍,他们返回吉林来找陈淳。
60多岁的林玉玲记得,陈淳仔细听了他们反映的情况,而后当即表示:如果属实,我一定给你们一个满意的结果。
说起这事,林玉玲至今感慨万千:“你们没经过上访不知其中感受,有些机关里的干部别说办事,都不拿正眼看我们。当时我就想,要是早找到陈淳就好了!”
陈淳亲自带人进行了调查,查证后认为上访要求合理。为此,他一次又一次找区委、区政府沟通情况,要求他们解决这些退休职工的问题。由于多年无人保管,这些退休老人的档案遗失了。陈淳又组织工作人员从劳动局仓库的废纸堆里找到多年前的“退休工作人员工资汇总表”,确定了养老金标准的依据。克服了种种困难后,这358名退休职工的养老保险终于得以解决。
像这样事关群众切身利益,且事出有因的维权性上访,不管多难、多复杂,陈淳不仅都要去办、去解决,而且办起来不遗余力、实实在在。
2001年,承建船营区北极街桃园新村的开发商,因不满法院一起债务诉讼判决,扔下6栋“半拉子”楼和未建工程躲了起来,造成570多户动迁和买房户不能按时回迁入住。眼看着自己辛辛苦苦攒下钱买的房子要打“水漂”,本来就不富裕的群众群起上访。他们去法院、找人大、围政府……
陈淳受命接手他们的上访后,一句话让这些历经上访之难的百姓又惊又喜:“你们的事就盯住我,我保证负责到底!”
这是一个异常复杂的事件,其中纠缠着不同性质的矛盾达13种之多,有企业和企业之间的,有企业和法院之间的,有企业和政府之间的,还有动迁户和买房户之间的,等等。
为把这个关系到2000多人“居有屋”的事情解决好,陈淳可以说绞尽了脑汁。在市政府的全力支持下,他与相关部门经过艰苦努力,通过资产抵押、政策置换等办法筹措资金1800多万元,恢复了工程建设。据陈淳自己回忆,3年来,他为这事“先后接访群众超过200批次以上;到现场了解情况处理问题100次以上;协调与此相关的18个部门研究解决落实问题100次以上;到开发公司现场办公100次以上。”
如今到这个小区里随便问问,几乎人人都认识陈淳,随手能找出陈淳手机号码的人也不在少数。小区但凡有事,“给陈淳打电话”差不多成了习惯。“这几年每到双休日,陈淳就到工地上来。平常下班后,他也常到施工现场看看。”小区居民刘书意告诉我们。
2005年早春,6栋住宅楼终于竣工。尽管尚有部分遗留问题,但对大多数居民来说,已经是天大的喜事。3月8日这天,伴随着铿锵的锣鼓和欢快的秧歌,数百名小区居民抬着“执政为民、心系百姓”的牌匾穿城过街。
那天居民们一共送了三块匾,一块送给市委,一块送给市政府,还有一块特意送给陈淳。上面的10个大字是小区群众仔细斟酌后刻上的:党的好干部、人民好公仆。刘书意说:“为了我们的事,他尽了百分百的努力。这10个字,他当得起。”
谋发展攻坚克难勇担重任,面对改制困境他敢说:“办不下来你们找我!”
“要没有陈淳副秘书长的努力,就不会有我们企业的今天。”2月14日,吉林市金蒂雅针织有限公司在一片喜庆中挂牌成立,董事长李振作在仪式上一连3次向陈淳鞠躬致谢。
这家公司的前身是成立于1979年的吉林市袜厂。在从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的转轨过程中,高达1.1亿元的债务使他们不得不在1997年全面停产。由于资不抵债,1998年法院把袜厂的全部资产判给了当时的工商银行吉林市分行,企业除了900多名生活没有着落的职工外已经一无所有。
当时在市稳定办工作的陈淳多次和企业负责人谋划,要想办法救活企业,解决职工们的吃饭问题。1999年,陈淳运用政策帮助企业将部分公企房划拨回来,解决了948名职工的安置问题。他还建议企业申报关闭,通过进入再就业中心分流安置了部分下岗职工。2006年,又是在陈淳的策划指导下,通过职工“内欠”折资入股的方式,组建了新的金蒂雅针织有限公司,顺利完成了企业改制。
在吉林市,因陈淳的帮助和指导“起死回生”的企业何止一家两家?
吉林是典型的老工业基地,国有企业比重极大且多数陷入困境。要解决这个问题,只能通过推进国有企业的改制与发展。
从1998年至今,这座负重前行的城市一直处在艰难爬坡的关键时期。陈淳,因为熟悉经济工作和政策规定,特别是因为熟悉全市企业情况,是公认的“企改专家”“政策通”和“活字典”,在前后两轮企业改制中两度被市委、市政府委以重任,担任市企改办常务副主任。
他几乎参与了吉林所有重点困难企业改革攻坚的策划和具体实施。面对财政状况窘迫,改革资金难以筹集;利益格局调整矛盾突出;各方面政策规定不配套等“三大障碍”,他抱定大胆实践、勇于创新,群策群力、破解难题的决心,硬是把很多死棋变为活招,把活招变为胜局。为企业脱困找到了出路,为职工求生找到了希望。
他的准则是:“遇到问题不要先说不行,要研究怎么样行才行。”
56岁的张艳青原是交电大厦的党委书记,她说,我们这个50年历史的老国企,到这次改制前,除了债和人别无所有,这可怎么改啊?“我觉得自己发愁流的泪够一脸盆了!”
但陈淳却一直鼓励她:“咱们这次改制的172家企业,家家都有本难念的经。你别泄气,有难处发动大家多想办法。再不行,你们找我!”
“不行你们找我!”——陈淳这句口头禅使许多企业在遇到困难的时候有了好的顾问、指导老师和帮手。他帮助企业一个一个地分析、设计、盘算,既出谋划策,又亲力亲为帮着跑前跑后,而且还担风险担责任。
张艳青说,为他们企业的事,陈淳在不同的文件上签了十几次字。最终通过法院讨回了400多万元,争取到最宝贵的启动资金,圆满完成了转制工作和职工安置。
市财政局副局长毛晨评价陈淳在改制工作中的表现是“两高两强”:站位高,政策水平高;服务意识强,群众观念强。他对记者说:这轮改制的都是特困企业,很多早已关闭或停产,涉及的职工达15万多人。
“要在有限的财力和不违反国家政策的前提下,既保障职工的利益,又保证国家资产不受损失,还要为企业今后的发展找到路子,这其中的艰辛真是‘事非经过不知难’啊!”
“一个合格称职的领导干部,不仅要能与人民群众同甘苦,共患难,最重要的还是要有本事,有能力,能带领人民群众走出困境。”陈淳对自己提出了高标准,也做出了卓有成效的业绩。在市委、市政府主要领导亲自统筹、各职能部门紧密配合下,吉林市到目前为止,95%以上的企业按省验收标准完成了改制攻坚任务。一批从前的“老大难”正在成为新的经济增长点。
“陈淳起的作用太大了!”从一个个企业到一个个行业企改办,以及市属有关部门,大家异口同声地这样说。
陈淳就这样在自己这个“中间”的位置上,为民用权,为党分忧,爱岗敬业,全心投入,既积极配合上下左右,又敢于主动负责承揽重担。他以高度的责任感、极大的工作热忱和卓越的工作能力,把自己的作用发挥到极致——最大限度地为群众排忧解难,服务于民;最大限度地用政策和感情化解矛盾,稳定人心;最大限度地为推动当地的改革解难题,谋发展。他以“要干事,干实事,能干事,干得成事”的工作精神和工作业绩,实实在在地把“中间”变成了最有力量的“中坚”。
他上面的很多领导,他下面的大量群众,和他并肩工作的同事们,都发自内心地说过一句话:“如果所有干部都像陈淳这样就好了!”相关专题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