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2002年媒体第一次报道李玉兰到今天,连篇累牍的报道陆续见诸各大媒体。为何媒体对于李玉兰个人的探究和推崇从未停止?究竟是什么力量维持着公众的阅读热情?记者近日走近李玉兰,发现这位没有过人才貌、千万家财,甚至一字不识的小餐馆老板娘有着一颗能让世人感动的善心。
据统计,李玉兰自1990年至今,累计向社会捐款17万元,先后无私资助23个省市的100多名贫困失学儿童、赡养7位无儿无女的孤寡老人。17万元,对于通常意义上的慈善家来说,是一个不起眼的数目,但对于李玉兰,一个全家11口人仅仅依靠一个二三十平方小餐馆维持生活的个体经营者,无疑是凝结了前半生血汗的一笔巨款。
《感动中国》网上票数第一
“蚌埠市蚌山区天桥街道辖区居民,一名普通的共产党员。自1990年以来,为社会各界捐款达17万元,捐助100多名失学儿童,涉及全国20多个省、市、自治区;救助下岗工人及其他困难群众;认领了7位‘亲爹亲娘’,按月给他们汇寄生活费。无私助人的高尚品质及至爱精神,是对中华民族传统美德的继承和发扬,是共产党员先进性的具体体现,是新时期优秀社区党员的典型代表,是我们每个人学习的楷模。”这是2006年底,李玉兰成为2006年“感动中国”人物人选时,央视主持人敬一丹在推荐词中写到的。
在《感动中国》的官方网站上,李玉兰与150多位候选人物的照片并列在一起,她并不起眼。只是那一贯的短发和笑容以及慈祥的面容让很多与她熟悉或不熟悉的人为之感动。在《感动中国》的网选中,李玉兰排名第一。
李玉兰在家庭并不富裕的情况下,经常和家人一起吃剩饭剩菜,穿最廉价的衣服,甚至身患多种疾病却舍不得住院、吃药,而是把从牙缝里省下的钱、拖着虚弱病体开小饭店攒下的血汗钱,慷慨地资助给社会的弱势群体,累计达17万多元。她为赡养的孤寡老人养老送终;为全国23个省市的100多名贫困失学儿童捐款;她曾多次在病中毅然拔下自己的针头,用救命钱无私帮助困难的病友;她曾一次又一次向灾区群众伸出温暖之手,甚至掏出了身上仅有的几枚硬币。
在“感动中国”的网友留言中,一位网友的评价发人深省:李玉兰的伟大与平凡交相辉映,让我们每一个平凡的人有一种向善的冲动。
孤苦童年吃百家饭长大
李玉兰,这个共和国的同龄人从小就是个苦孩子。就在李玉兰6岁的时候,父亲和母亲受政治运动的影响,先后被关进了监狱。家里的生活本来就不富裕,此时就过得更加艰难了。她的大哥前两年就外出谋生了,小妹也早早送了人,家中只剩下外婆和李玉兰姐弟三人。年迈的外婆实在养不活这三个孩子,只好独自一人回到了苏北老家。就这样,李玉兰和大姐、弟弟三人成了孤儿。
孤苦伶仃的三个孩子要想活下去,其困难可想而知。小弟李学仁因为从小生病,落下残疾,行动不方便。大姐当时也只有11岁。三个尚未成年的孩子一下子要面对生存问题,这生活就有些乱了。
李玉兰告诉记者,他们当时睡觉盖的,是破被烂絮;身上穿的,是漏洞的旧衣服。衣服破了不会缝补,就用别针别上,有时候就用绳头扎起来,最困难的时候连填饱肚皮都成问题。
为了生存,三个孩子都出去讨过饭,拾过菜叶。当时,李玉兰家离一家澡堂很近。正值1958年吃“大锅饭”的年代,这家澡堂也在吃大锅饭。澡堂的职工们经常看到三个孩子穿戴破旧,吃不饱,他们就尽力帮助他们一点。食堂一有剩饭,烧饭的师傅就把它留给李玉兰姐弟。为了能多吃点澡堂的剩饭,李玉兰每天在那里放一个饭盆,只要有剩饭,厨师们就会自动倒入她的盆里。这些看上去不起眼的剩饭,为李玉兰姐弟解决了部分温饱问题。邻居们看到他们姐弟三人日子过得非常难,也经常你一碗我一碗地给他们送来一些饭,帮助他们度过饥荒。
李玉兰姐弟的情况,引起了当地派出所的注意。有位姓王的民警同志经常到李玉兰家来,问寒问暖,百般照顾。天冷了,他来看看李玉兰姐弟有没有穿暖;如果没有,他就会找民政部门想办法,让他们救济一些棉袄棉裤给这几个可怜的孩子。有时候看到他们的锅里没有米,他就想方设法为他们从居委会申请一些救济费,买米下锅。那时候,年龄尚小的李玉兰十分顽皮,王民警一见到李玉兰就会问她:“最近在外面调皮了吗?”闲暇时还会告诉她一些做人的道理。
有一天,邻居阿婆一边帮李玉兰捉着头上的虱子一边问她:“你长大以后要做一个什么样的人?”李玉兰告诉阿婆,“我以后也要和你一样,做一个好人,一个能帮助别人的人。”“困境中,正是周围好心人的帮助,使我的心里从小种下善良的种子。”李玉兰这样概括自己的童年。
偶然机缘捐助希望工程
经历了无数曲折和辗转后,李玉兰通过一个偶然的机会来到我省蚌埠,并在这里成家立业,拥有了自己的小家和名为“华照”的小饭店,生活也一步步改善。1990年的一天晚上,送走了饭店里最后一批客人,忙碌了一天的李玉兰夫妇像往常一样坐在电视机前。电视里正在播出的一条公益广告深深地打动了李玉兰:在很多偏远的农村,有的家庭极端贫困,连孩子上学的钱都拿不出来,有的孩子仅仅上了几年学,就不得不辍学,帮家里干农活。国家为了帮助他们完成学业,号召人们伸出援助之手,这项活动叫“希望工程”。
看着电视上那些孩子渴望读书的眼神,李玉兰的眼睛湿润了。她以前只知道帮助左邻右舍、亲朋好友,却从来没有想到这些读不起书的孩子。儿子李江平也在一旁看电视,一见母亲的神情,立刻明白了老人家的心思,就说:“妈,你是不是想帮助这些孩子?”李玉兰点点头:“他们需要帮助啊……”
此时此刻,李玉兰想到了多年以前,她带着女儿在大上海的饭店里遭白眼的情景。就因为不识字,她才被人冷落。这一幕至今还历历在目。当时要是有了文化,她何至于落到那种地步?她想,自己不能再眼睁睁地看着这些孩子上不起学。就在这一瞬间,李玉兰决定去帮助那些失学的苦孩子。这天夜里,李玉兰很久不能入睡,她想了很多往事。
第二天,李玉兰向儿子李江平询问了捐款的一些手续。她要儿子当天就帮她联系捐助的事,并说要多帮几个孩子。李江平说:“就先帮两个吧,以后还要照顾他们的生活呢,开学了,要帮他们买书包、文具,给他们买衣服,逢年过节还要寄点零花钱。”在儿子的说服下,李玉兰决定先为两个失学儿童捐款。也就在这天早晨,李玉兰瞒着老伴和儿子一起来到邮局,给希望工程北京办事机构寄去了600元钱。之后,李玉兰再也没有停止过对失学儿童的捐助。在那第一张汇款单的“捐赠理由”中,李江平代母亲写下:“多识一个字,多懂一分理,提高民族素质。”李玉兰告诉记者,她自己没有文化,也饱受没有文化之苦,她希望所有的孩子都有书读,都能成才。
17年义举默默回报社会
一个月后,中国青少年发展基金会给她来信了,信里寄来了《“希望工程”救助卡》,介绍了李玉兰资助的内蒙古托克托县和合营村两名儿童的详细情况。李玉兰抚摸着来信,激动不已,她让儿子把信读了一遍又一遍。从那以后,李玉兰看电视又多了一项内容:她要关注有没有“希望工程”的消息。
不久,山东省高青县和安徽省长丰县两名失学儿童的消息又让李玉兰放心不下,于是,她又给中国青少年发展基金会汇去800元,让这两名失学儿童重新背上书包,高高兴兴回到了课堂。从此,李玉兰捐助的对象和钱款都逐步扩大。
1997年春,李玉兰同儿子回山东老家扫墓,看到村里7位五保老人生活十分艰难,当即把身上500元钱送给老人,并从此每月给每位老人寄上30元生活费,让他们安度晚年。十年间,李玉兰寄出的生活费从30元涨到50元,再到100元。
1998年夏天,我国部分地区遭受洪涝灾害,正患严重肺病的李玉兰看到电视里的新闻,把平时积攒零钱的储钱罐拿了出来,一分、两分的硬币零零碎碎,找了张旧报纸包了就交到了区里。经清点,竟有1100多元,是那次捐赠活动中个人捐款数额最大的一笔。
从1990年至今,李玉兰家里的存款没有多起来,但收到的感谢信、汇款回执却越来越多。如今,在蚌埠市区的主干道上,当地民营企业家主动竖起向李玉兰学习的广告牌;李玉兰的事迹通过言传口播、媒体宣传,在蚌埠可谓家喻户晓;蚌埠市委、市政府提出向李玉兰同志学习。一时间,李玉兰精神已经融为蚌埠城市精神的一部分。2005年11月,她与霍英东、李嘉诚、成龙、李宁等人并肩站在了首届“中华慈善奖”的领奖台上,去年10月,她又光荣地参加了安徽省第八次党代会。李玉兰告诉记者,她获得的荣誉很多,但是她再有名也不会改变她做善事的行为,她更希望自己的所作所为能够影响更多的人去帮助别人。(强飞、陈巍)
来源:
安徽商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