讲述一个行业和其监管者的八年恩怨———
药企大亨痛陈郑筱萸数宗罪
新华社北京3月1日电(记者李亚杰)最近,中央纪委监察部严肃查处了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原党组书记、局长郑筱萸严重违纪案件。
根据《中国共产党纪律处分条例》《中华人民共和国公务员法》的有关规定,经中央纪委常委会议审议并报中共中央批准,决定给予郑筱萸开除党籍处分;经监察部报国务院批准,决定给予其行政开除处分。对其涉嫌犯罪问题移送司法机关依法处理。
郑筱萸受到开除党籍、行政开除处分
对其涉嫌犯罪问题移送司法机关依法处理
2007年2月25日,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以下简称国家药监局)正式确定:将向高风险药企派驻监督员。此前,多名药监高官———尤其是国家药监局原局长郑筱萸被“双规”,引起舆论纷纷。此时,一个郑筱萸曾经的“对手”———沈阳飞龙保健品有限公司董事长姜伟以药厂老总的身份,分析对郑筱萸任期内诸多政策的得失。姜伟曾抢注“中国伟哥”商标,一度和史玉柱齐名。
姜伟所讲述的,几乎是一个行业和这个行业的监管者的“恩怨”。尽管这番谈话或许带有药品企业的烙印和姜伟的个人判断,但此种来自企业资深人士的观点,也可从侧面观察药监政策的失误,并为其完善寻找途径。
中国建国后,大多数药品执行的是地方标准。1998年,“地标”升“国标”开始了。当时企业争得很厉害,比如一个“辽(宁)药准字”的药品,生产企业如果能最先升“国标”———变成“国药准字”后,其他省相同品种的批号都将被注销。这次集中行动产生了巨大的“租金”。几千个品种的药品都升了“国标”。一种药品“地标”升“国标”做完全部实验,企业至少投入60万,甚至上百万。
争到“国标”后,国家药监局又发文,以中成药为例,你虽然争到了“国标”,但还必须申报“中药保护”。否则,国家药监局就可以批准其他企业生产这种国标药。“中药保护品种”有两条:一、至少做200例临床实验———大约需要2至3年;二、要补充药理实验,一个长期毒性实验可能是1年。这样,企业又要付出一笔钱。
郑筱萸最大的特点,就是把话一段段说,欺骗了不少企业。很多企业拿了几十万元,把“地标”升到“国标”后,就没有钱再去报中药保护。这样曹文庄(国家药监局药品注册司原司长,现已被捕)等人就把企业的劳动成果,作为受贿的通道。因为一个中药品种变成“国标”但又没申请中药保护,药监局就有批准仿制药的权力。
就行贿来说,“地标”升“国标”给得不多,重灾区集中在仿制药身上。仿制的企业什么也不用做,就拿到现成的“国标”药了。行贿受贿是公开的秘密,企业办任何一个批号必须拿钱,最低10万块,高的甚至200万,而仿制国外的药品做出的“新药”没数百万批不下来。
于是,2000年前后,中国药品注册报批中介公司的逐渐兴起。大多以医药咨询公司的名义出现,估计现在全国还有1500多家。制药企业通过他们去做的目的很简单,就是增加了交易的中间环节,说白了是要解决犯罪链。你说我给负责审批的官员钱了,我都不认识他,怎么给钱?实际上,中介公司充当这个角色。增加了中间环节就没有法律罪证。
“地标”升“国标”中的巨额寻租
第二次“忽悠”企业,是搞GMP(意为“良好作业规范”,是一种注重制造过程中产品质量与卫生安全的自主性管理制度)认证。郑筱萸曾讲:“搞GMP才活,不搞GMP就死。”他的解释是:一、通过搞GMP认证,5000家药厂就剩1500家,剩下的药厂就发财了;二、通过GMP认证的可以申请仿制,没有通过不批。
搞一个GMP认证,建设符合标准的生产车间、引进设备等一般至少要花1500万。小企业没钱改造,就把执照卖了,新的投资者买后,重新建厂。也有人不买旧执照,有个药品批号就直接建厂。而过去的药品经营者———医药商业企业,在GMP改造当中有很多自己办药厂。结果GMP改造完,药厂比原来没少多少。
记者:是否可以这样理解,当初搞GMP的时候,很多企业投巨资,考虑的是在整个过程中会有很多企业死掉,如果自己能够迅速扩张就能占领市场。但药厂并没有减少,几乎所有药厂都在急于扩大规模,结果发现第一是自己没钱了,第二是扩大规模后也没有这么大的市场。
姜伟:是的。它们进口的都是先进设备,都是超大生产量。
辽宁一家企业进口了4台美国胶囊机,它们工作1周就可以把过去辽宁省1年生产的所有的胶囊生产完。4台机器从GMP批准那天,就没生产过———没有市场可以生产。很多药厂把所有资金都投入到GMP认证里,认为只要拿到证书就赢了,拿完以后药卖不出去傻了。沈阳市至少有5家企业,GMP改造完毕,三四千万扔进去了,却一天都没有生产。医药民营企业多年的积累全扔到这里面了。
《中国经济时报》2004年报道:湖南省经委提供的数据显示,全国通过GMP认证的企业中,约65%的生产线面临开工不足,50%的企业在为新品种四处奔波,约60%的中小企业在不同程度地承受着新产品开发、银行还贷、营销渠道建设、流动资金匮乏的巨大压力。
至于说通过GMP可以仿制新药,现在到什么程度?曹文庄这几年批了上万个批号,新班子不知道曹文庄这上万个药品批号批给谁了。2006年,新的国家药监局班子竟然让企业自己报一共多少个批号。
另外,就是GMP认证本身的问题。GMP分成两大部分:一是新建药厂生产条件;一是已建药厂单一品种生产过程的标准化操作规范。拿第二条来说,每个药品生产过程的标准化操作规范,前提是这个品种必须生产过。这个药从来没有生产,我怎么知道它的生产规范?你非要检查,那我就编。
这就像登记结婚,登记时就要说好以后孩子培养的标准,可这时女方还没生过孩子。而且国家药监局手里有一个标准的“怎么养孩子的办法”,但它不告诉企业,企业猜它的标准然后编,这是早期验收。后来看到需求量大,就出了几本书,郑筱萸本人主编了《药品生产企业GMP规范》,企业买一本照着编。
GMP认证“忽悠”全行业
众多中国医药代表的出现,与GSP认证密切相关。医药代表是外企带入中国的,1996年就有很多外资企业到中国来卖药,他们的药卖得特别好。后来中国企业也学会了,组织上百人上千人到医院去,但是后来医院老压着药款不给,拖垮了很多药企。后来制药企业就让医药代表和企业脱钩,全国几十万医药代表,就在要账的过程中完成原始积累。
此时,国家药监局出台了GSP文件,没有名额限制,没有数量限制,只要你符合GSP条件,就能成立新的医药公司。GSP正好迎合了那个年代的医药代表。这样就形成风起云涌的医药公司成立潮。为什么现在医药市场这么乱,医药公司太多是重要原因之一。
美国主要就有三大医药公司,可是中国批了太多的医药公司(2003年的数据称有1.6万家。记者注),这些众多的医药公司竞争激烈,他们进医院要取得价格优势,这样就从药厂那里以更低的价格进货。上万小医药公司之间恶性竞争,导致挤压药厂的利润。
之前是药厂对郑筱萸不满意,现在医药公司对他也不满意,因为药监局几年批准了3万个仿制品种,医药公司也不知道怎么卖药了———如果几百家医药公司销售的品种都一样,怎能不恶性竞争?据《南方周末》
GSP认证有效吗?
1998年,中药主流产业依然欣欣向荣。这些中药企业从1980年代开始逐渐提高科研投入,当时基本上是出一个新产品就拉动一个企业的发展。但之后开始就变了,中药企业也搞GMP认证。GMP是西药的生产规范,美国于1963年颁布了第一个GMP标准。中药本没有GMP的概念,这好比数学和模糊数学———西药是数学,中药是模糊数学。中药成分是变化的,西药的成分是固定单一的,两者怎能用一种方法管理?
中药厂规模一直都很小,大都是前店后厂,就靠几个品种来发展,现在通过搞GMP把中药企业都盖成大药厂了,药卖给谁?而且当时中药企业的主要任务应该是增大科研投入,加大中药的国际化水平,这时候投入大量资金搞GMP认证,还怎么发展?
而且,我们搞的中药GMP国际上不承认。我知道的一个中药企业做了GMP之后,把欧洲的相关官员请来审查了2年,最后不通过,药品不能出口。
对中药企业进行GMP认证以及推行仿制药政策,摧毁了对中国中药产业的科研热潮。
中成药企业萎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