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解放日报》报道:日前出炉的《上海社会发展领域重大科技项目认知度调查》显示,经抽样调查,在众多知名的上海重大工程选项中,苏州河治污工程以73.6%认可度,被市民选为“受益度最大”的项目。
正如新闻所言:“好的公共政策对问题有更准确的把握,有更强的针对性,在操作中也就更具有效性,对社会有强大的正向推动力。
何为公民社会?《市民》杂志是这样界定的:“它首先是人民当家作主的社会,使用马克思的经典名言,可以就是‘自由人的联合’”。“就是鼓励人民积极参与公共生活、建设公共秩序的社会,是一个让每个人在自由、民主、法制的氛围中成长的现代社会”。“公民社会,也就是法治社会、开放社会,以及真正意义上的和谐社会。”也就是说,政府在制定各项公共政策的时候,给予了民众权益、表达诉求和精神和谐等给予了重要关照和考量,将社会公众的需要和公民自由表达的需要当作政府自然而然的施政理念。就像苏州河治理这样的项目,投入大、周期长、效果慢,不利于产生行政政绩,但及时治理却是公民生存权益的迫切需要,是民生需要的底线。上海市充分挖掘公共政策中的民生成分,注重政府政策与公民需要的共振和律动,这就是公民社会的体现。想到深圳市长许宗衡的言论:现代社会已经向公民社会转型。一个现代化、成熟的政府必须注重与公众的沟通,既把握自己的权利、接受公民的监督、代表着广大公民的利益,同时又强调公民的责任和义务的履行。上海市落实的就是公民社会的理念。
与公民社会相对应的是“臣民社会”、“管理社会”,政府将大局稳定建立在自我权威上,将治理看成管理,单向流动和操作,缺乏官民互动,社会大众久而久之就成了不愿思考、不会思考、不会感动、不愿参与的弱智群体,比如有的地方对传播政府官员有关的短信者动用了公权,拘留审查,这种看似和平稳定的局面其实更是在扼杀活力、激情,在公民理念已经成为市场经济权益需要的今天,在人权成为普世价值认同的今天,与开放、大度、宽容、互动、自治等执政理念相比,是一种文化封闭和观念保守,严重阻隔了社会创造活力和政治活力。
让公众自由表达天不会塌下来,鲜活的权利个体和自由宽松的公民本身就是社会责任感的体现,积极参政议政,建言献策,正谏反谏,决策成本提高了,执行成本却降低了,培养了政府“为公众全方位服务”的施政理念,激活问责制度,提升服务质量和服务的民众性,这种百花争鸣形成了权利时代的峥嵘,执政效果更为经济合算。
这是权力政府向责任政府转型不可或缺的思想基石。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