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人民政协报
“对莫高窟保护保持沉默,就是失职”
从樊锦诗委员供职的敦煌研究院到甘肃省城兰州,距离是1200公里。以前,樊锦诗委员每次乘坐汽车去兰州,需要在路上颠簸两天。去年10月1日开始,随着兰州至敦煌铁路的通车,这段夕发朝至的路途变得令人愉快起来。但对于敦煌研究院院长樊锦诗,这愉快很快变成了忧虑——敦煌通火车后,莫高窟的游客剧增,去年夏天平均每天接待游客四五千人,最多的一天甚至达到7000人。
“对于空间狭小、材质脆弱的洞窟,这简直就是灾难!”在采访来京出席全国政协十届五次会议的樊锦诗委员时,一向音调低缓的她激动地提高嗓门叫嚷起来。为敦煌而激动、而叫嚷,这在樊锦诗来说,早已不是第一次了……
委员讲述
时间:1998年起点:甘肃省敦煌研究院出场人物:全国政协委员、敦煌文物研究院院长樊锦诗
故事梗概:上任伊始,我遇到了一个最为棘手的难题,为发展地方经济,相关部门计划将敦煌与某旅游公司捆绑上市,全面商业化的操作与保护的矛盾让我忧心忡忡。要捆绑上市就会有风险,这是国家的财富,人类的财富,不能拿去做买卖。为此,我四处奔走,跑遍了相关部门,向人们讲解敦煌石窟脆弱的现状,反复强调保护的重要。
敦煌壁画这么漂亮,它是拿什么做的——是泥巴、草、木材,你说脆弱不脆弱?一弄就坏了,再加上它多病,几乎每个洞都有病。我对当时的国家文物局局长说:“如果敦煌也捆绑上市,国家文物局就关门吧,我这个院长的帽子也还给你们。”在返回敦煌的火车上,我起草了一份文件,再次向上级部门重申将敦煌捆绑上市的弊端。
记者旁白
经过樊锦诗的努力,一场将敦煌捆绑上市的风波终于平息了,日渐消瘦的樊锦诗却又有了新的思考。她开始进行游客承载量的研究,希望在满足游客需要和文物保护之间找到一个平衡点。然而随着兰州至敦煌铁路的通车,莫高窟的游客剧增,去年夏天平均每天接待游客四五千人,最多的一天甚至达到7000人。一向对数字并不大感兴趣的樊锦诗委员,面对记者,一口气报出了一长串困扰着她的数字……
委员讲述
时间:2007年2月28日
地点:甘肃省兰州市宁卧庄宾馆出场人物:樊锦诗
故事梗概:我告诉你几个数字吧,莫高窟1979年开放以来,共接待了8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470多万游客,近几年的游客数量增幅惊人,2004年接待了43万人,2005年是47万人,去年达到55万人。据敦煌旅游部门预测,今年的游客将达70万……
这么多的游客,对于空间狭小、材质脆弱的洞窟,简直就是灾难!这是莫高窟不能承受之重。游客增多打破了洞窟原有恒定的小气候,游客带入的二氧化碳和由此造成的湿度增加、温度上升,都会侵蚀壁画,加速酥碱、起甲等病害的发展,对壁画、彩塑的保存具有极大威胁。游客多对增加地方旅游收入是好事,但如果我们只关注眼前利益,而对旅游给莫高窟保护工作造成的负面影响听之任之,无异于饮鸩止渴,如果我们这些研究者、保护者对此保持沉默,就是失职。
记者旁白
面对游客迅猛增加带来的挑战,樊锦诗领导的敦煌研究院开展了大量卓有成效的研究保护工作。2005年,敦煌研究院完成了《敦煌莫高窟保护总体规划》,从保护、研究、利用和管理等方面制定了具有权威性、强制性和约束力的指导文件。研究院正在开展洞窟游客承载量的研究,为测算科学合理的洞窟游客承载量提供科学依据,努力使洞窟游客承载量保持在科学合理的范围内。他们还建立了洞窟旅游开放标准,实施轮流开放、参观预约和预报制度,控制进窟参观人数,提高讲解服务质量,增设陈列馆,同时加大宣传力度。
镜头回放
令樊锦诗委员欣喜的一个消息是,她在全国政协十届一次会议上提出的关于建设敦煌莫高窟保护利用设施的建议已经得到落实,近日,该项目经过评审,进入可行性研究阶段。“我们吸收国际文化遗产保护利用的先进经验,建设具有综合功能的莫高窟数字展示中心,运用当代数字技术和展示手段,通过洞窟三维立体实景漫游,使游客如身临其境地观赏典型洞窟和丰富的敦煌文化,这个项目的建成可以大大缓解旅游给洞窟保护带来的压力。”展望莫高窟的前景,樊锦诗委员长长地舒了口气。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