致公党中央调研组赴四川辗转行程1000余公里,形成了《关于促进西部贫困地区扶贫工作的建议》;全国政协副主席、民革中央常务副主席周铁农率调研组到河南省考察调研,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建言献策;周宜兴委员始终关注民族文化的保护、开发和弘扬;王海波委员五年来心系“三农”,每年都花大量时间深入农村调查研究……
一份份提案背后,是委员们深入细致的调查研究;一份份提案背后,是委员们关注民生,切实提高提案质量的努力;一份份提案背后,是一个个激动人心的故事。
周铁农副主席———
依靠科技进步 发展现代农业
周铁农强调,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一定要坚持科技兴农的基本方略。只有依靠科技进步发展现代农业,才能使新农村建设走上良性循环的道路。
在全国政协副主席、民革中央常务副主席周铁农那里,记者听到了这样一个故事:
2006年两会闭幕不久,周铁农即率民革中央新农村建设调研组到河南省考察调研。调研组走访了三门峡市灵宝市北阳平村、焦作市武陟县西滑封村、新乡市新乡县刘庄村、卫辉市唐庄镇唐庄村、安阳市林州市。
这些地方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方面有成功经验,同时也存在困难和制约因素。“新农村建设,从何着手,应当着重解决什么问题?”带着这样的问题,周铁农一行与当地各级干部和村民座谈、交流、讨论。
在北阳平村村民罗治波家,主人向调研组介绍了产业结构由种粮为主转变为种苹果之后,不仅增加了收入,而且从乡村干部请来的科技专家那里学会了相关技术。在卫辉市唐庄镇,农民在专业人员的指导下建起高标准蔬菜大棚,种植反季节蔬菜,并且请来专业技术人员给予指导,使农民收入由种粮时每亩600元增加到10000元……
周铁农告诉记者,调研组参观考察的几个村,有个突出特点,就是都有一个富有战斗力的基层党组织和能够带领农民脱贫致富的领头人,而这样的人才在农村并不很多,迫切需要城市人才的支持。周铁农说,许多地方实施了选拔“大学生村干部”计划和“一村一个大学生”计划。
周铁农强调,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一定要坚持科技兴农的基本方略。只有依靠科技进步发展现代农业,才能使新农村建设走上良性循环的道路。(记者苏琳)
周宜兴委员—
增强文化资源开发能力
周宜兴委员提出,我国文化资源的积累很深厚,但我们对文化开发的能力还远远不够。探索中华文明源头是我们的使命。
“你先看看我的提案吧。”甘肃省政协副主席周宜兴委员递来自己的提案。
周委员说:我们需要尽早在民族文化的保护、开发和弘扬上多下功夫!我今年提出“启动中华文明探源工程”,就是希望进一步深挖中华民族宝贵的文化资源。
周委员拿出一本书,翻开来,把一幅“人面纹葫芦瓶”的图片指给记者,“这是在甘肃大地湾出土的1万多件文物中的一件,已经证实出自5000到8000年前之间。你看,我们在那么久远的时候就已经出现这样的大师!”
说到这里,周宜兴委员笑了:“去年两会,我参观了在国家博物馆举办的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成果展,看到那么多珍贵文化遗产汇聚一堂,真是欣慰。”(记者郑杨)
旅游业成脱贫致富“金钥匙”
致公党中央《关于促进西部贫困地区扶贫工作的建议》,提出要创新工作思路、工作机制和工作方式,全面系统解决西部贫困问题。
2006年7月9日至19日,致公党中央调研组赴四川甘孜藏族自治州、阿坝藏族羌族自治州就“扶贫开发促进四川三州新农村建设”进行调研,辗转行程1000余公里,寻找解决川西扶贫的良策,形成了《关于促进西部贫困地区扶贫工作的建议》。
面积约5平方公里的甘孜甲居藏寨称得上最美丽的村庄之一。居住在这里的140余户藏族人家,依靠家庭旅游业找到了脱贫致富的金钥匙。一家农户的女主人说,旅游旺季他们一家最多接待过60位游客,日收入近千元,这样平均算下来,一年的收入上万元。甲居藏寨基本上实现了“整体脱贫致富”,而且实现了生态环境、乡村文化遗产的良好保护,农民不离土、不离乡就走上致富之路,一批有文化、会经营、懂管理的新一代农民,也正在发挥重要作用。
对于西部贫困地区缺乏基本生存条件的贫困人口,致公党中央的提案提出从建设长江黄河生态屏障的战略高度出发,实施生态补偿、生态移民等政策。而就甲居藏寨这个成功脱贫致富的经验,提案则提出西部贫困地区的扶贫工作应转变工作方法,结合当地资源优势,尊重群众意愿,因地制宜地发展特色产业,首先发展旅游业。(记者刘志奇)
王海波委员———
优先培养致富带头人
王海波委员提出,现代农业产业体系建设一定要注意用现代农业推动以农业为基础、以农业为源头的各种产业的发展。
“我每年都要花大量时间到农村去调研。”全国政协委员、中国科协第七届常委会委员王海波对记者说。这些年来,他一直心系“三农”:工作的领域是农业科技,下乡接触的是农民,心里想的始终是“三农”问题。
翻看几年来他的提案和发言记录,可以看到一个政协委员对“三农”问题的思考轨迹。
————2003年,他提交全国政协的提案里有这样的建议:解决“三农”问题须大力开创新产业。“从那时起,我就一直在思考如何用产业化的方式使农民真正富裕起来。”王海波对记者说。他提出,必须努力创造适合农民的以劳动密集型产业为基础的新产业。
————2004年,他在提案中这样写道:应注意向农民普及市场经济知识。“在调研中我感到,有的地方的农民收入增长缓慢的原因,实际上并不是农产品‘卖不出去’的问题,而是农民不知道‘如何卖’的问题。”王海波在思考发展农村新产业的过程中意识到,农业产业化需要寻找一个新的支点。这个支点就是提高广大农民的市场经济素质。他建议,应该像重视普及科技知识、重视政策、重视投入那样重视市场经济知识的普及,这个过程中要特别重视培养农民企业家。
————2005年,王海波委员的提案是“应积极主动地探索农产品生产经营的企业化管理道路”。他发现,农产品生产经营的模式,直接影响着农业的竞争力、效益和成本,也制约着标准化制度的实施。大幅度提升农业的效益、增加农民的收入,需要创造性地走企业化的道路。
————2006年,针对如何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大课题,他提出了自己的思考: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需优先考虑农村带头人队伍的培养。他建议,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必须在农村干部队伍建设上狠下功夫,把培养农村基层干部作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优先考虑的内容,使这些带头人能够帮助农民寻找到符合新型工业化道路的农村新产业,把农民组织起来进行产业化经营。
提到今年的提案,王海波委员对记者娓娓道来。“农民从事的产业应该是以农业为源头和起点的,立足农村不需要远离家乡,又不对地方造成污染的新型产业,这方面的研究太不够了,面向农业、农村的科技研究应该有一个重要领域是研究开发新产业。”(记者李予阳)
(责任编辑:安世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