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网北京3月5日电(记者张景勇、李柯勇)人才资源是第一资源,为培养更多人才,名目繁多的“人才工程”也纷纷启动。全国政协委员、中国工程院院士黄尚廉提出,“人才工程”对优秀人才成长创造了良好的外在条件,确实也有不少年轻人锻炼成长为优秀的领军人才,但当前也有一些倾向值得注意。
——把人才工程蜕变成“包装人才工程”。比如年年都要对学校进行排队,而有多少院士、多少全国优秀教学名师、多少长江学者、多少新世纪人才等,对学校排队影响很大。为竞争这些人才,某些单位竟然采取“人才包装”的办法,即把成果、论文、专利、项目、经费等等人才评价所需要的各种要素指标都集中在一个人身上,进行包装。这从近年来院士遴选材料中、从各种人才评选中,也能看出一些端倪。
——人才考核与遴选过分注重绩效。以绩效为主的考核遴选办法对于管理者来说简单易行,在某种程度上也有一定道理。但这种绩效主义的负面影响是功利主义。不少人急功近利、短期行为,一切为完成考核指标而工作,以晋级职称、升官发财为奋斗目标,那种为科学发现、为创造发明、为教好学生的激情消失了;宁当鸡头,不做凤尾,团队精神没有了;做人做事浮躁虚假,实事求是、诚信治学的科学作风与科学道德消失了。
——违反人才成长的科学规律,急于求成,拔苗助长。目前的人才工程都限制了年龄,为培养这样的人才,某些单位对35岁以下的比较优秀的人才提前晋升为教授,给予充分支持。的确有一部分青年很争气,但也有不少青年不堪重负而被压垮了。
——把人才工程搞成“折腾人才工程”。频繁的考核评估,把基层单位的领导、学术带头人、学术骨干翻来覆去折腾。很多评估的内容与指标几乎完全一样,只是主办方变了,表格格式变了,评估专家变了,评估结论变了。
“人才成长是科学而不是工程,因为真正的人才必须是而且只能是在长期的科学实验、生产实践、社会实践中,不畏艰险,矢志求索,锲而不舍,勇攀高峰,进行长期系统深入和创造性的研究中成长起来的。”黄尚廉说,“要认真研究人才科学,发现人才潜质,激发人才潜能,发挥人才潜力,把人才的全部精力都集中到建设创新型国家的伟大事业之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