没有教室的“平民学校”
■ 本报记者 于佳莉
“我现在在平民学校里面学习英语,在那里面我认识了很多国外的朋友,英语进步得很快。”眼前这个男生叫邵晓兵,大家都叫他大兵,一年前为了读书梦想,他只身“闯”北京。
在经过平民学校的“教育”下,这个仅仅有初中学历的人,可以用英语和人流利地交流。他在万圣书店工作,此外还在一家商务英语的公司里做兼职,主要负责商务信件的处理。
开放平台:以学会友
在人们传统观念中,学校就是由教学设施、师资等软硬件设施组成,尤其在现代社会,不论初中、高中、还是大学,都是如此。甚至在部分人心中,学校就是“大楼+教授+书本+考试+文凭”。
而平民学校是一群有梦想的年轻打工者组成的互助学习共同体,与其说是一个学校,不如说是一个以学会友的开放平台。从2005年创立以来,成为很多年轻打工者的“学习乐园”。
记者问起在平民学校的学费大概多少时,邵晓兵笑着说:“免费呢。”“我们不开课,没有校址,也没有文凭”。平民学校的负责人之一曲元洲这样介绍平民学校,“我们平民学校最核心的东西是一群有梦想、有行动力的人,以及支持性的关系网络,而非昂贵的硬件”。曲元洲笑着说,“我们其实什么都没有,惟一的‘资产’就是人。”
“我们几乎没有成本,只不过给学生提供一种学习的氛围,教他们学习的方法和途径。”曲元洲说。
据了解,平民学校现在运用点对点的运作模式。主要倡导聚集一个学习共同体,用优秀学员的榜样作用来推动共同体中每个成员的成长,成员越多,资源也就越多。“其实平民学校的宗旨就是提倡开放式教育。”曲元洲补充道。
“一般来说,打工者聚会比较难。我们力求每个月有两三次的小聚会,比如聚餐,春游,或者请老师来做讲座等形式。”邵晓兵介绍说。作为平民学校的骨干力量之一,他经常组织一些聚会,一方面,通过聚会建立成员间相互的信任关系,另一方面发现有潜力的自主学习者(这类人被称为“猎头”),进而培养“猎头”在活动中的“带头”作用。
“我希望为真正想学习而不是要一个学位证书的人提供一个机会,特别是那些没有机会学习的打工者。”曲元洲说。
截止到目前,平民学校核心团队有十几个人,经常参加活动的学员大概有50多个,“外围参与的人数就数不清了”。另一位平民学校的组织者陈晓丽介绍说,“我们不控制人数,只要想学习的人都可以进来。”据了解,来到平民学校的农民工,大多数都有自己的未来规划,但他们没有学历,也没有学习机会。
知识交流:
面向打工者
谈起现在的生活,邵晓兵感慨地说,“特别感谢平民学校,它给了我一个学习的平台。”今年23岁的邵晓兵,出生在四川省一个偏远的农村。由于家庭经济条件差,16岁初中毕业的他便外出打工。七年的辛勤工作,让他帮家里还清了债务。可是,邵晓兵始终放不下自己的读书梦。
2005年邵晓兵独自一人来到北京,希望生活会有一些改变。一次偶然机会,他通过QQ认识了平民学校的成员王志鹏,“那是我第一次了解到平民学校。”邵晓兵说。
在平民学校帮助下,他主动到北京各大高校听讲座,参加社团,在北大静园英语角学习英语,跟外国留学生学习口语。“在学习中,我还交了两个外国朋友,Andrew和Matt。”
近期一项调查统计,目前全国进城务工人员高达到1.2亿人,并以每年1000万人的速度增加。其中,具有初中文化程度的人占了65%,小学以下包括文盲者有18%。可见,大部分进城打工者是仅仅接受过初等教育的青年。而随着社会高速发展,知识更新程度的不断提高,农民工者的素质和能力明显不适应社会的需求。
“最喜欢听法学专家王远明和计算机专家祁连山老师的讲座了”。平民学校的学生杨威说,“没有接触平民学校前,自己很自卑,根本不可能到大学里听讲座。”而现在,他可以说出自己最喜欢老师的名字。
组织氛围:以人为本
据了解,“平民学校”一词最早出现在陶行知的平民教育理论中,作为一种教学形式,“平民学校”旨在推行全民教育。
针对北京平民学校的出现,有教育界专家认为,各个阶层提倡教育的理念是好的,但平民教育所涉及的层面越多,人群需要的经济支持也就更大,作为一种持续投资的事业,没有经济的保证,只能存在于精美的空中楼阁之中。无疑,任何组织的生存、发展,都需要大量的成本和付出,而这种“无成本”的管理模式也为平民学校提出了考验。
“特别是对处在社会底层的人来说,如果你特别热心地帮他,那么以往的经历可能会让他认为,这人没准就是骗子。”陈晓丽说,这也是平民学校在发展过程中遇到的困难之一,许多人不相信平民学校。
很多公益性组织在发展过程中出现了由于“过度组织化而扭曲人性”的现象,而平民学校是“无形”的,它为一群活生生的人提供着各种学习与自我发展的机会,在管理上更要避免“过度组织化”的问题。在与记者谈话过程中,始终以打工者自居、在一家网站做兼职的曲元洲一直强调,他希望能在学校里维持一种非功利的社区氛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