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6年经济平稳运行实现又好又快发展
长三角16城市GDP逼近4万亿
长江三角洲地区作为中国经济的“先行军”,经济运行状况越来越受到海内外的瞩目。记者昨天从无锡市统计局及有关部门获悉,2006年长三角经济在平稳运行的基础上,呈现出质优量增的特点。
据初步统计,2006年长三角16城市生产总值达到39526亿元,逼近40000亿元大关,比2005年增加5563亿元,经济总量达到新的水平。2006年长三角地区生产总值占全国的比重达到18.9%,比上年提高0.4个百分点。
服务业增加值占四成,达1.6万亿元
过去一年中,长三角经济在快速发展的同时,产业结构也在调整中逐步优化。在长三角地区近4万亿元的生产总值中,第三产业的增加值达16299.91亿元,比重为41.3%,比上年提高0.4个百分点。第三产业比重高于全国1.8个百分点。
以上海为代表,第三产业的比重日益上升。2006年上海实现地区生产总值10296.97亿元,其中,第三产业实现增加值5205.35亿元,增长11.5%,比重比上年提高0.1个百分点。上海的产业结构明显呈现出“三、二、一”格局。
到位注册外资占全国49.9%
站在抢抓国际资本向中国转移机遇的高度,2006年长三角地区吸纳国际产业资本、对外贸易取得新进展。
过去一年中,长三角地区实现进出口总值超过6000亿美元,其中出口总值超过3500亿美元,进口总值超过2700亿美元,进出口总值占全国的比重达到35.5%,实现进口与出口双增长。上海、苏州、宁波三城市牢牢占据进出口前三的位次。
以对外开放为引擎,加大招商引资力度,长三角地区16城市吸引外资的热流继续涌动。据统计,2006年长三角到位注册外资突破300亿美元,同比增长20.1%,比上年提高1.1个百分点。据商务部统计,长三角地区到位注册外资占全国的比重达到49.9%,独力撑起半边天。
单位面积产出超过3600万元
长三角地区以全国1%的土地,创造了近五分之一的GDP,长三角单位面积产出呈现不断增加的趋势。2006年长三角地区实现平均每平方公里土地产出3605万元,比2005年提高508万元。
同时,2006年长三角地区每平方公里消费品零售额达到1126万元,比上年增加147万元;每平方公里实现出口总额324万美元,比上年增加72万美元。
12个城市居民可支配收入超17000元
总体而言,2006年长三角经济发展,呈现量质并举的良好局面。财政收入、居民收入、物价、工业效益和金融等方面都体现出经济运行的高质量。
长三角经济的快速发展为财政持续增收提供了稳定的来源,据初步统计,2006年长三角16城市实现财政一般预算收入3759亿元,同比增长17.8%。
与此同时,长三角城乡居民的收入也大幅增加,生活水平日益提高。16城市中有12个城市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17237元,平均增幅达到13.0%;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7857元,平均增幅达到12.2%。伴随着收入的增加,长三角居民消费价格呈现温和上扬的态势。 本报记者 陈琦芳 本报通讯员 徐洪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