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月11日,北京市将迎来第二个“排队推动日”。据悉,此次活动以排队乘车为重点,以“迎奥运,讲文明,树新风——我排队,我礼让,我快乐”为主题,在全市1805个公交、地铁站台等公共场所倡导市民自觉排队。城八区、公交集团、地铁运营公司将组织4000名文明乘车监督员、志愿者上岗服务。
(3月8日千龙网)
乘车要排队,买票要排队,诸如“某某要排队”之类的文明规范,在我们都很小的时候就知道了。而且,在那时候,我们都以践行这些规范为荣。但是,随着年龄一天天的长大,童年世界里理所当然的排队,在成人社会里竟也成了稀缺品。正是因为其稀缺,所以政府才有必要推出“排队推动日”之类的活动,来提醒或敦促我们排队。在排队这一点上,成人都有必要向小朋友学习。
诚然,小朋友们排队,是建立在“无欲”基础上的,而成人做到这一点就比较难。比如,我们都知道公交、地铁上的座位有限,抢在别人前面上去比落在别人后面上去,获得一个座位或者获得一个比较舒适的空位的机会,要大很多。资源的有限性促使人们为了获得一个更好的排序而放弃排队——公共资源的稀缺导致了排队文明的稀缺。
为了获得一个好座位而不排队,这属于人性的范畴,是可以理解的。关键的问题是,有没有一种好的制度来约束人性,使之遵从诸如排队之类的文明规范。正如朱学勤先生所言,可以选择、可以改造的是制度,不可选择、不可改造的是人性。这个意义上,排队文明的稀缺,关键还是制度约束的稀缺:不排队不会受到任何制约,有一个人不排队,于是大家都不排队,否则自己就将遭遇“劣币驱逐良币”——得到座位的是不排队的人,得不到座位的是排队的人——久而久之不排队自然要形成习惯,甚至上升为社会“潜规范”。
一些在本国非常文明的外国人在中国买票,一样很不文明地插队。原因正在于,在我们的制度环境里,不排队是有利可图的,而排队却很有可能吃亏。因此,我们最需要完善的是制度规范,让排队的有座位,不排队的没座位。当然,做到这一点并不容易。但是至少,我们要形成一种“排队光荣、不排队可耻”的舆论氛围,让不排队者因不排队行为得到的好处远远小于其同时必然失去的荣誉。而这正是“排队推动日”活动的价值所在。
“当鞋合脚时,脚就被忘记了。”奥修这样说。当排队成为一种生活方式,“排队推动日”也就被忘记了。在我看来,“排队推动日”的终极目标,就是要让排队成为一种生活方式。让人们都回到童年,都不假思索就排在队伍的最后面。因为,我们付出自己排队给别人带来的快乐,就必然会收获别人排队给自己带来的快乐。当然,这需要你,需要我,需要我们大家的共同努力。(作者:舒圣祥)
网评1+1中国人欠缺“文明基因”吗? (新华网)
良好的秩序是社会文明的基础。为了杜绝公共场所乱拥乱挤、城市交通乱行乱停等不文明行为,北京市决定将每月11日确定为“自觉排队日”,号召政协委员、社会名流向全社会倡议自觉排队、讲究秩序,使文明礼让成为首都一道“亮丽风景线”。
讲文明、树新风,这很好理解。可尽人皆知的“先来后到”也要设立“规范日”,这怎么琢磨怎么令人脸红尴尬。联系生活实际,某些人排队“夹塞儿”、一拥而上,确实好似“常态”。时尚现代的大都市、衣着光鲜的“新新人类”,为啥经不住最起码的“文明测验”?
对此,有人归咎于“资源短缺”。认为挤乘公车、看病挂号、春运车票等等,必须“先下手为强”,公共服务极为不足是导致“不文明”现象的主因。但是,某些“学者”对上述论点颇不以为然。举例说,上飞机都是“对号入座”,检票时许多人照样“后来者居上”;下飞机下公车时,同样迫不及待,唯恐下晚了“吃亏”。再辅之以发达国家的“亲历见闻”,有人盖棺定论――“发达国家的月亮不比中国的圆,但人家的队确实比我们排得好,中国人骨子里就欠缺‘文明基因’”。
事实上,中国自古就被称为“礼仪之邦”。封建社会的各类繁文缛节、君子之风乃至“三纲五常”,在今人看来虽然可笑、迂腐、甚至荒谬,但至少说明中国早已脱离“荒蛮”。再看新中国建立之初,各种条件比今日差距甚远,但社会上讲文明、守纪律的意识,却比如今“有过之而无不及”。比如,透过侯宝林先生著名的相声《夜行记》,上世纪50、60年代首都人民等车排队的秩序、倡导交通文明的情形,已可见一斑。著名民主人士张友鸾先生于1963年6月在香港《文汇报》也曾发表名为《让座篇》的文章,文中说“在北京,公共车辆上让座的风气,解放后10多年来,已经养成而且巩固了。伤残者,孕妇,看得出来的病人,携抱婴孩者,加上老年人,上车准有座位”。足见不排队、抢座者在那时的寥寥。那么,在跨越世纪、改革开放20多年后的今天,人们的文明意识为什么不但没进步、反而还“倒退”了呢?
社会发展,时代变迁,市场经济对人们的观念冲击史无前例。一方面,人们不再羞于表达对利益的诉求;另一方面,集体、单位、国家曾经的“大包大揽”一去不复返,上学、就业、养老、医疗全部推向市场,人们需要独自面对、自行承担各种压力、后果与风险。此时,公共道德、公共目标与个人似乎缺少了“紧密关联”,一些人迷茫困惑,思想与道德出现滑坡,拜金、利己主义滋生,“自我意识”、“张扬个性”膨胀。诸如不排队、乱吐痰、瞎喧哗只是“微观”体现,某些极度心理不平衡者,甚至会试图以“愤世”来发泄。
所以说,构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重塑公德意识与公共价值观是一个系统、持久工程。一方面,需要从完善社会公平、法律法规、体制机制、社会保障等外部因素入手;另一方面,则需要不断在全社会强化公民意识、国家荣誉,全力塑造民族精神与凝聚力。通过日积月累的公益宣传,“润雨细无声”地将公民道德意识根植于人们心中。少些说教指责,多些务实举措,才有意义,才具实效。(蒋萌)
网评1+1
栏目宗旨
“网评1+1”为千龙网原创稿件栏目,旨在针对近期的新闻热点、焦点,尤其是北京地区的新闻热点、焦点,迅速、及时发出本网的声音。
投稿须知
围绕近期发生的事件和新闻热点尤其是北京地区的新闻热点进行评论,观点鲜明,行文力求尖锐、深刻。来稿请注明身份证号和联系方式。
联系方式
联系电话:010—84686971电子信箱:review@mail.21dnn.com近期评论选题提示北京地区发生的新闻热点。
评论精选
千龙网:抵制于丹莫演变成“学术群殴”
千龙网:纪念雷锋不应只在节日“摆宴”
千龙网:“熊猫烧香”的顿悟与无知者无畏
千龙网:用压岁钱“行贿”该引起警惕
千龙网:有多少收入可拿来“付费看英超”
千龙网:
清静读书地 岂可惹“尘埃”
千龙网:
“保姆荒”折射出四大进步
千龙网:
给央企的“服务承诺”期待和掌声
千龙网:
单项收费:手机套餐光环下的幻象
千龙网:
无人喝彩 记者节“自娱自乐”
千龙网:
养犬不教人之过 治患让狗先“上学”
千龙网:
包机扶贫者的教育理念更需“扶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