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7年3月9日下午3时,全国政协十届五次会议举行第二次全体会议大会发言。
[辜胜阻]企业创新是国家强盛的基石
去年3月份以来,全国工商联主席黄孟复率调查组就民企创新问题到长三角、珠三角和环勃海等地区进行了调研。
一、中国的和平崛起需要改变“核心技术受控于人,利润分配受制于人”的格局,实现从“大而不强,快而不优”向“又好又快”的转变
高增长和高出口的“双高”辉煌存在隐忧。我国GDP突破20万亿,成为世界第四。生产了世界70%的鞋子,60%的组装计算机,对外贸易总额已到世界第三。但我国高技术产业占GDP比重还不到10%。在发明专利申请中,外企在信息技术领域占90%,在生物技术领域占85%。我国光纤制造装备的100%,集成电路芯片制造装备的85%,轿车工业装备的70%,由进口产品占领。
我国企业以劳动密集型产业参与国际分工,是生产能力的巨人,但重制造、轻创造、多贴牌、少品牌,以低廉的劳动力成本和高额的资源环境成本分享微薄利润,呈现“苦笑曲线”。我国企业生产的价格为200美元的耐克鞋,外国设计者可得到100美元,品牌商可得到90美元。我国信息产业总量位居世界第二,但一些产品往往只有2~3%的利润。
企业卖一台计算机,只赚两三百元,却帮外国人赚几千元。我国出口一台DVD,交给外国的专利费是18美元,企业只能赚1美元。中国的崛起不能仅靠“汗水工业”和“世界工厂”,而要靠创新分享价值链的高端利润。古人讲:“当政之要,在于兴业;从政之策,在于创新。”唯有企业强大,才有国家强盛。企业“不创新,就要承担时代的一切不幸。”
二、企业成为创新主体需要完善创新动力机制,分担风险,提升能力,让企业具有创新的习惯与激情,改变过度依靠“拼劳力、拼资源、拼环境”的低价竞争格局和靠公关与模仿来获取高利润的赢利模式
我们在调查中发现,民企创新面临四个问题:一是动力不足,不想创新。我国国内拥有自主知识产权核心技术的企业仅为万分之三。99%的企业没有申请专利。一些民营企业家感叹,靠技术创新不如通过经营房地产利润来得快和高;靠引进合资可以省时、省事。于是,对外来技术的引进犹如吸食鸦片般上瘾,企业逐渐失去了自主开发技术的激情与“梦想”,失去了创新的习惯。
二是风险太大,不敢创新。“成三败七,九死一生”是创新活动的典型特征。有关研究表明,约有50%的中小企业在创立的3年内死亡了。中小企业面临一种“生不快,长不大,活不长”的发展环境。民营企业普遍存在“创新恐惧症”。有企业甚至认为:“不创新是等死,创新也是找死”。此外,“你创新,我冒仿”的市场环境也让企业不敢创新。
三是能力有限,不会创新。技术可以引进,但技术创新能力却不可能引进。在江苏调查表明:民企自主创新最大困难是“人才”瓶颈。全省70%以上的民营科技企业缺高级技术人才,35%的企业缺高级技术工人。
四是融资太难,不能创新。据调查显示,86%的企业认为贷款太难。民营中小企业提供了城镇就业人口75%以上的就业机会,研发新产品超过全国的八成,但获得的贷款只有全部贷款的10%左右。这是何等的不公!
三、创业创新需要有一个鼓励创新的资本市场和银行体系,需要国家的财税政策扶持,需要有全社会的观念更新
在中关村创业的留学人员胡晖带领着他的团队,在一个极其简陋的实验室里艰苦创业,开发出远程医疗会诊系统,免费试用无人问津,在国内融资受挫,可被美国纳斯达克上市公司以1800万美元收购。为什么能够给社会带来极大效益的技术,在国内却缺少“发现机制”和“培育机制”,被外国上市公司买走了呢?“胡晖现象”深刻说明我国推进创新的机制还不完善。为此,我们建议采取五项举措:
一要市场推动。尽快构建支持创新的多层次资本市场,壮大风险投资事业。资本市场是当今世界创新型经济的发动机。支持创新的多层次资本市场体系应分为主板、创业板、柜台交易市场和产权交易市场。资本市场既能满足创新的筹资需求,更能形成分担高风险的市场机制;既可对有眼光、有胆量、有组织能力的企业家进行培育,又可对优质企业进行筛选,有把企业做强的放大效应。
我们建议:一是尽快推出创业板,使具有创新能力的优质企业与资本市场对接。二是使股份代办转让系统尽早成为上市公司的“孵化器”和三板市场。三是积极发展技术产权交易市场,使其成为企业创业的融资场所。四是积极发展面向科技型企业的债券市场,改变千军万马靠银行的格局。五是通过风险投资母基金和天使基金的发展来壮大风险投资事业。
二要体制创新。借鉴村镇银行的模式,引导民间资本在高新技术开发区发展类似硅谷银行的社区科技银行,改变国有银行“贷大贷强贷垄断”的倾向,拓展对创新型企业的金融服务。我国中小企业在融资方面不仅要受到“重大轻小”和“嫌贫爱富”的“规模歧视”,而且还要受到“重公轻私”的“所有制歧视”,民营中小企业融资太难。为此,需要改善国有银行金融服务,大力发展面向科技企业的中小民营银行,让小银行支持小企业,让民间资本促进科技创业。
三要政策扶持。提高中小企业创新基金的支持强度,强化创新税收扶持政策的执行力,引导政府采购向国产高技术产品倾斜,通过利益补偿使企业创新有利可图。
四要人才为本。培养一大批“顶天立地”的技术领军人才和创新型企业家,推进技术链上的产学研合作和产业链上的集群配套,让小企业“快生长大”,大企业“做优做强”。
五要环境优化。形成与创新型国家建设相适应的思想观念和创新机制,放手让一切创新的激情与活力竞相迸发,使全社会创造能量充分释放、创新成果不断涌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