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府工作报告指出,“十一五”规划提出的节能减排两个约束性指标是一件十分严肃的事情,不能改变,必须坚定不移地去实现。对此,代表委员们纷纷出谋划策,建议对症下药。
工业能耗占总能耗的70%——
优化结构最为有效
坚持走新型工业化道路,着力优化产业结构。重点是大力发展服务业,提升工业层次和水平。
——摘自政府工作报告
“作为一名能源工作者,我感到忧心忡忡。”全国人大环境与资源委员会委员王维城代表坦言。
他算了一笔账,“十一五”期间,如果按规划能够实现GDP年均增长7.5%,单位GDP能耗下降20%的规划目标,那么煤炭消费量大约增加3亿吨。但如果仍维持“十五”期间的能耗水平,煤炭消费量就将增加近10亿吨。“环境将不堪重负,煤炭安全生产也不堪重负!”
王维城认为,经济结构不合理、工业在国民经济中占的比重过大,是导致节能减排目标没有完成的最主要原因。“工业能耗约占全社会能耗的70%,而第三产业的单位能耗仅为工业的1/4左右。北京市城区万元GDP能耗仅0.31吨标准煤,就是因为第三产业比重高。”他说,政府工作报告中强调推进产业结构升级,“重点是大力发展服务业,提升工业层次和水平”,点到了根本。
广东是经济大省,2005年万元GDP能耗却是全国最低,2006年又下降了3%。“这首先得益于近年来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取得明显成效。”广东省发改委主任陈善如代表深有感触。广东虽然近年来工业适度重型化的步伐迈得很大,但主要是发展了技术含量较高的电子信息业、汽车、医药业等高效低耗产业。另一方面,广东雷厉风行地对小煤矿、小化肥、小冶炼及小水泥厂等高能耗企业实行关停并转。这一系列措施,使广东规模以上高技术制造业产值增幅接近25%、占工业总产值的1/3。而列入全国能耗监管的年综合能源消费18万吨标准煤以上企业,广东只有26家,占全国的2.6%。
仅有行政推动还不够——
法治经济双管齐下
健全节能环保政策体系,注重发挥市场机制作用。强化执法监督管理。建立更加有效的节能环保监督管理体系。
——摘自政府工作报告
当前,我国节能减排目标的分解和项目安排,主要靠政府通过行政命令下达计划、与企业签订责任书和行政审批等方式落实,监督主要靠媒体的“环保风暴”,相关法规体系不健全。
中国电力企业联合会党组书记赵希正委员建议,要加强法制,以法律和市场机制来保证节能减排目标的完成。“节能环保方面的法规不少,但主要是原则性和指导性的,缺少操作性。这不利于企业依法运行,也不利于政府依法行政,很难实现长期、稳定、科学的低管理成本的节能减排。”他认为,应加快法制进程,将现代化节能减排理念、要求、机制等体现到有关法律中,并强调操作性和协调性。
“的确,政府应该着力用法制和经济手段管理节能降耗工作。”王维城代表深有同感:“用行政命令的办法解决节能减排问题,取得的效果可能是一时的、被动的,难以持续。”他建议加快转变政府职能,从以行政手段管理为主转向以严格执行法律和大力运用财政、价格、税收、政府采购等经济手段为主。“新的节约能源法里应该写入有利于节能的消费税政策,引导消费者购买节能环保的产品和住宅。国家还可以用公共财政建立节能基金,补贴激励节能产品的推广和使用。”
落后工艺浪费资源——
技术进步变废为宝
加快节能环保技术进步。积极推进以节能减排为主要目标的设备更新和技术改造,引导企业采用有利于节能环保的新设备、新工艺、新技术。
——摘自政府工作报告
“节能减排,没有先进技术的支撑是做不到的。”作为一名普通的钢铁企业员工,广东韶钢集团运输部电务主任罗东元代表向记者描述了2005年上半年情形:钢材售价大跌,而原料、燃料及运价暴涨,每吨钢亏损600多元。若持续生产,公司全年将亏损近5亿元。为降成本,关键时刻,韶钢投资1000多万元,引进美国先进设备,再通过消化吸收、大胆创新,突破美国专家规定的设计目标,实现了冶炼零电耗的电炉生产模式。炼钢成本每吨降1000元。罗东元归纳韶钢经验:“首先得益于先进技术的支撑。”
“过去一文不值的废弃矿渣和排放沉淀物,也能变成人人争抢的‘香饽饽’。”广西河池市市长杨才寿代表见到记者高兴地说。仅2006年,河池企业就从“三废”中淘回14亿多元。
过去,河池选冶企业明知废弃矿渣和沉淀物中藏“宝”,也无能为力。因为冶炼水平不高,企业只能卖原矿。杨才寿说,为增强科技创新能力,河池创建了有色金属产学研基地,在全国招贤揽才,汇集了一批有色金属产业人才,发展循环经济。通过矿渣回收提炼出的铟、铋、镉、锑、锌、金、银等贵重金属产品,已成为欧美市场的抢手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