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人民政协报
让和谐阳光照耀农民工子女教育
作者:顾意亮
[引子]一篇农民工子女的作文:这是南京一所农民工子弟小学的一位学生写的作文《我的一天》:"早上三点钟,我和妈妈一起起床。
一个城里孩子的眼光:
这是江苏省无锡市一家小学一位姓许的四年级学生眼里的农民工子女同学:"我们班有个同学是从安徽乡下转来的。我们大部分同学都在学校吃午餐,一顿饭才3块钱。但他每天都在外头买点包子吃。有同学问他为什么不在学校里吃,他却说喜欢吃包子。其实他是没钱交午餐费。"
一封中学老师的来信:
江西省赣州市九中一位叫衷祥的老师,在2003年的全国"两会"期间给《江西日报》写了一封信。信中说:许多农村孩子初中毕业后就外出打工或经商,上高中的学生仅占初中毕业生的三分之一,希望"两会"代表、委员就这一问题积极向大会建言献策。像衷祥老师这样的各界人士对农民工子女教育的呼吁,已经引起了党中央、国务院的高度重视。"同在蓝天下,共同成长进步",2003年教师节,温家宝总理去看望了一所民工子弟校的师生,并把这句满含感情的话写到黑板上,与民工孩子一起朗诵,这一情景感动和温暖了多少人的心。2006年3月,国务院下发《关于解决农民工问题的若干意见》,解决农民工子女全面接受义务教育的门槛已经打开。
途径一
一家的孩子大家抱
[问题]:我国18周岁以下的流动人口达1982万,其中处于义务教育年龄段的孩子有9.3%处于失辍学状态,近半数适龄儿童不能及时入学。这些主要来自农村的孩子们,长大后无论是留在城市或是返回家乡,都将成为未来劳动力大军中的一员。他们的素质高低必将对未来国家的经济社会发展产生重要影响。
[分析]:大量农民工子女进入公办学校,给流入地城市的基础教育造成了巨大的压力,也使原来按常住人口规划的学校布局和办学规模难以适应,在加重地方财政负担的同时,也给学校教育和教学工作带来很多新的问题。但是,让流动儿童接受正规的义务教育,公办学校责无旁贷。这不仅是教育部门的职责,更是各级政府不可推卸的责任。
[对策]:张大宁委员指出:解决当前农民工子女求学中出现的尴尬问题,需要各级政府不断提高认识,加大投入,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充分发挥现有教育资源的作用。
途径二
给农民工子弟学校更多的帮助
[问题]:在上海,外来流动人口子女人数为32万余人,其中在上海市学校借读的约为12.3万人,占38.5%;现有民工子女简易学校418所,在读学生约19.1万人,占59.8%。一方面,公办学校因资金、校舍等因素的掣肘,无力也不愿招收农民工子女;另一方面,在城乡结合部应运而生的大量民办农民工子弟学校,却大多是"黑灯办学"。
[分析]:各地农民工子弟学校的境遇有着惊人的相似:校园里清一色流动人口,外来工管理、外来工执教、外来工子女就读;低投入的学校,低工资的教师,低收入的民工子女,俗称"大打工仔"教"小打工仔";还不时受到当地主管部门的指责、干预,随时会遭遇关、停的厄运……如果承认国家实行的义务教育是面向所有中小学生,就应该承认农民工子女不管到哪里,都有权利沐浴在义务教育的和谐阳光之下。而现实却是,农民工子女进城上学犹如其父辈进城打工一样,处处受到不公正待遇;接收农民工子女的学校则在相关办学规定、管理办法的夹缝中步履维艰。
[对策]:蔡正仁委员认为:当"刚性"的制度尚待健全的时候,就要靠一些"柔性"的策略和方法来弥补。这些策略和方法的产生只能寄希望相关部门贯彻党和政府提出的"以人为本"的执政理念,对社会弱势群体主动地、合情合理地帮助。谁又能否认,也许那些合情合理的策略和方法有可能就是明天的制度呢?!
途径三
"希望工程"助学进城
[问题]:日前,某统计机构发出1000份面向在京流动人口子女的调查问卷。在回答"你最担心的事是什么?"时,排前列的分别是:自己就读不稳定、家中经济环境恶化、学习成绩无法提高,担忧率分别为80%、62%及56%。
[分析]:事实上,农民工子女面对的不单单是读书的问题,更有如何融入城市的问题。随着社会的发展,如今这一批农民工的后代,将不再是"农民工第二代",而是城市新公民。值得警醒的是,这些未来的城市公民,比他们的父辈和祖辈都更强烈地感受到了不公平、受歧视。成千上万没有接受教育、对社会歧视有敌意的青少年在城市里游荡,只能是社会稳定的隐患。
[对策]:赵国通委员认为:现实的解决办法是加大财政投入,鼓励民间办学,动员社会捐赠。政府为主,三管齐下。对失学农民工子女救助,同时还需要NGO(非政府组织)和传媒的介入,前者可以通过动员社会力量捐资助学;后者能让更多的城市人懂得,农民工的孩子注定会成为城市的未来,善待农民工子女就是善待自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