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全国两会期间,有关“感恩教育”的话题再次成为人大代表和政协委员热议的焦点。大家普遍认为,“感恩教育”的缺失是目前难以回避的社会现实。因此有代表提醒,千万不要让孩子成为“冷漠的一代”,否则我们的社会可能会失去起码的良心。
引起代表委员如此担心的,肯定基于大量存在的“冷漠”现实。举例来说,浙江一所名牌大学的一个研究生,平时根本不写家信,打电话就是要钱。为了买房子和女友同居,他不顾家里生意赔本,张嘴就要30万元。父亲不惜高息借贷予以满足,可几个月后再次要钱父亲实在拿不出时,他就一拳砸向桌子,声言脱离父子关系,令父亲当场痛哭。如果说,这样的事例只是个案,不足以代表普遍现象,那么,沈阳市教育局对全市中小学生思想状况进行抽样调查,其中“你最爱、最尊敬以及对你最有影响的人是谁”,只有1.5%的人选择自己的父母,这样的调查结果,就不能说是“小菜一碟”了。
什么原因导致感恩思想的缺失,或者说冷漠行为的大行其道呢?从教育方面说,中小学的应试教育和大学的应就业教育,不能不说是原因之一。原因之二,家长为了不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百般的呵护照顾甚至溺爱自己的子女,使他们成为421家庭结构的中心,从小养成唯我独尊、漠视别人的思维习惯。再者,社会竞争的过度激烈和欺诈现象的普遍存在,污染了青少年本该健康纯洁的心理,使他们变得功利势利和自利,心目中哪里还有别人,一切的给予都成了理所当然受之无愧。试问如此生存环境,感恩心理从何而生?反之,冷漠之情自然天成,也就毫不奇怪了。
但是,如果我们的下一代被爱麻木被爱扭曲,只知索取不图回报,“点滴之恩涌泉相报”的传统道德沦而丧之,以致有恩不报的现象越来越多,甚至如代表委员所说“谁帮人谁是傻子”、“硬起心肠做人”成为一种普世文化,社会就会失去起码的良心和道义,变成史前般的冷漠和荒凉。
怎样才能使爱心涌动感恩如潮呢?窃以为离不开舆论的强势导向和榜样的潜移默化。即:社会应当大张旗鼓地推崇感恩之心孝敬之情,鞭笞批判有恩不报忤逆昧心的卑劣行径。形成纯朴正义的社会氛围。一旦有此恶行出现,不仅千夫所指,而且法制干预,使其犹如过街之鼠人人喊打,就不愁良知回归道德彰显。此外,作为教育者应当懂得自己的言行是孩子健康成长的榜样,对他们人生观发挥着潜移默化的影响。倘若成人尚且不知感恩社会孝敬老人,想要孩子学会感恩,谈何现实。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