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几天天气变化大,医院病人增多,有的甚至排起长队。在这节骨眼上,市卫生局向市民发出倡议,希望市民看病首选社康中心,以减轻大医院压力,也方便病人和家属。
深圳为了解决看病难看病贵,大力增加医疗卫生的投入,特别是在发展社康中心方面持续投入,越来越多的社区有了社康中心。
按照深圳市相关政策,社康中心的诊疗、药费都比大医院便宜,那么,为什么市民看病不就近到社康中心,而要到大医院排队等候呢?
市民不到社康中心就医,原因有多方面。首先,一些市民对社康中心不那么了解,媒体对社康中心宣传介绍不够,社康中心自身的宣传也不够。其实,深圳社康中心发展很快,但不少社康中心藏身社区,招牌也不够醒目,甚至所在社区不少居民都不知道有社康中心。
其次,还有一些市民对社康中心的医疗服务水准存有疑虑,担心社康中心的医疗服务比大医院差。这一方面的担心其实是多虑了,因为目前的社康中心医生都是大医院派出来的,而且随着社康中心医生进一步向全科医生方向发展,社康中心医生在解决普通、常见疾病方面甚至比专科医生有更丰富的经验。要打消市民的疑虑,社康中心在服务上还需多贴近居民,逐步树立口碑,建立信心。
无论如何,一些社康中心“低调”、少人光顾的现状需要改善。其中最值得关注的一个因素是,社康中心也需要通过有效措施激励医务人员多接诊。社康中心的药价比大医院低,也没有大医院那样的各种复杂检测,由此带来的利润微薄,这是不是社康中心积极性不高的一个原因呢?显然,社康中心不能重走以药养医的老路,但也不能吃“大锅饭”。在提高医务人员积极性方面,需要建立以医务人员工作量、社区居民评价为基础的合理报酬制度。社康中心本身的积极性解决了,也才能让社康中心主动服务社区居民,医生也才会主动建立信誉和口碑,并发挥缓解看病难看病贵的积极社会效应。
在加强社康中心作用方面,深圳有必要进一步推动社区首诊制,也可以考虑大幅提高大医院同社康中心门诊诊金(体现为挂号费)的差距,从经济手段上让小病选择去社康中心。与此同时,深圳还需要进一步明确医院和社康中心的职能分工,在现有大医院派出形式的社康中心之外,还可以尝试其他形式的社康中心。从长远发展来说,我们还得进一步解决大医院以药养医和以检查养医的医疗体制老问题,这样才能让大医院和社康中心具有同样的分量,真正实现“小病到社区,大病到医院,康复到社区”的医疗服务模式。(见A7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