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东直门街道胡家园社区,红梦迪饭庄办了8年的“老年饭桌”打算停了,就餐的老人们在感激之余,也在发愁今后的午饭该到哪里去吃。
“老年饭桌”即将停办
昨天中午,记者来到了这家“红梦迪饭庄”,见到3位老人正在用餐。每人一碗酱爆鸡丁、一碗清炒冬瓜、一碗米饭。“饭店只有两张大圆桌,专门给我们腾出了一张。”老人们感叹地说,“我们都是‘半空巢老人’,白天子女不在家,我们自己又不大会做饭,这‘老年饭桌’为我们提供了不少方便。
”
79岁的退休干部徐老先生说,他们在这里吃饭已有七八年了,这些年物价上涨,退休工资也涨了,他们都建议饭店也提提价,可老板还是坚持5元一顿的标准。“虽说饭菜不能像自家那样称心可口,可也算不错了,米饭、茶水还免费,服务也特好,我们都过意不去了。”老人们说,“这附近还有两家餐馆,比红梦迪有实力,可人家都不干这赔本的买卖。红梦迪坚持了7年,也够难为人家了。”老人们都对饭店充满了感激。
记者看到了一份“老年饭桌”的菜单,每天一荤一素,一周都不重样;老人只要在每天中午11时20分之前来此饭店或电话通知就行。记者看到,周二的素菜“红烧豆腐”后还注着“不过油”,服务员说这是根据老人们的口味和营养需要配制的。“每顿饭5元钱,显然不够成本,现在生意越来越忙……饭店快要装修了,所以‘饭桌’得停了。”服务员不太好意思地说。
记者一直想找饭庄的经理采访,却始终没有见到人,直到今天上午记者才和他通上电话。“不是不办‘老年饭桌’了,饭店装修完后老人还可以来。不过,我们也希望居委会能另找个地方,我们做完饭后送过去。”饭庄老板王先生说,去年夏天他就向居委会提过换地方的事,因为饭店生意越来越好,而来吃饭的老人也越来越多,出现了餐位紧张的状况。
社区将接办“老年饭桌”
采访中记者发现,来这里吃饭的大都是七八十岁的空巢老人,而胡家园社区3700多人中1/3以上是老年人,其中有300户空巢老人。“我邻居是医院的专家,子女都在国外,两年前老伴去世后他吃饭就成了问题,每天就在市场买些点心吃,看着真可怜。”在院里晒太阳的王阿姨说,社区里确实需要“老年饭桌”。
就在老人们担忧时,社区居委会传来了好消息:社区已经开始筹备“新饭桌”了。居委会黄主任说,社区曾在2005年被评为全国商业示范社区,他们打算用那笔奖金来办“老年饭桌”,新饭桌将设在社区日间照料室,只要资金一到位,就能动工装修、买厨具了,饭钱也会低于成本价。
专家说法
“老年饭桌”需政府支持
可老人们还是担心:奖金是有数的,用完了怎么办?记者也了解到,“老年饭桌”在不少社区里都有,但其中也不乏中途停办的。
对此,北大政府管理学院副教授、公民社会研究中心执行主任袁瑞军认为,“老年饭桌”作为公益事业需要政府的支持,并应实现可持续发展。政府应以减免税收、降低地皮费等优惠政策鼓励、支持民间力量开办“老年饭桌”,建立可持续发展的机制,以确保“老年饭桌”长期运营。
袁教授还透露说,促进慈善事业发展的相关法律年内有望制定完成,届时会将政府在民办公助事业中所应提供的优惠措施细化,进而促进民间力量大力发展慈善事业。
本报记者于海波文并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