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一群人有着一个共同的名字罗湖作家,他们有着自己的一个家园罗湖作协
罗湖文学创作迎来新的春天
人们认识深圳,先认识罗湖。罗湖,有见证深圳沧桑岁月的百年罗湖桥、熙熙攘攘的东门老街;罗湖,有深圳特区最早的地标性建筑国贸大厦、深交所;罗湖,有小平同志最初踏足也是最早富起来的“新农村”渔民村;罗湖,有第一批来自中国五湖四海在深圳扎根,伴随着特区成长的“深圳人”……二十余载风雨岁月,罗湖前进的每一步足印,都是整个深圳特区改革发展变化的缩影与写照。
而在罗湖,有这样一个群体,有这样的一群人,在这个大时代中,在特区这方热土上,他们用自己的心灵去倾听,去思考,去铭记,他们用自己手中的笔去关注人的命运、刻画人的心灵,用自己澎湃的激情记录着特区发展的每一个细节,讴歌着时代前进的每一个足迹。这一群人有着一个共同的名字—罗湖作家,他们有着自己的一个家园—罗湖作协。
二十余载繁荣人才辈出
“一九七九年那是一个春天,有一位老人在中国的南海边画了一个圈……”“总想对你表白我的心情是多么豪迈,总想对你倾诉我对生活是多么热爱,勤劳勇敢的中国人意气风发走进新时代……”这样的歌声,对亿万中国人来说,是多么的亲切,多么的熟悉,曾几何时,这歌声飞进了千家万户,唱遍了中国的大江南北。可是,很多人可能还不知道,这脍炙人口的《春天的故事》、《走进新时代》两首歌的词作者蒋开儒就来自罗湖作协。
作为深圳第一个区级作协的罗湖作协成立于改革开放之初的1986年,二十余载的发展,二十余载的繁荣,一路走来,洋溢着青春朝气和勃勃生机的罗湖作协到今天已是人才辈出、硕果累累。目前,作协已拥有会员60多名,其中绝大多数都来自全国各地参加深圳特区建设的业余文艺爱好者,其中有中国作协会员5人(一级作家2人),省作协会员16人,市作协会员22人。面对特区日新月异的变化,罗湖作家们用自己饱满的热情谱写着一曲曲描述改革开放的激情篇章,挥毫泼墨,精品倍出。
罗湖区文联名誉主席杨继仁是中国作协会员,一级作家。早年,他创作的长篇传记文学《张大千传》、《中国船王》、长篇小说《活法》享誉文坛,获得全国优秀畅销书奖等多个奖项,1999年,他更是凭着报告文学《绝无仅有》,荣获“《当代》报告文学奖”,2006年,他最新创作的长篇小说《师兄师妹》出版发行后,又在全国引起广泛关注,有文学评论家认为该小说乃“浩劫年代的青春档案,穿越世纪的青春绝唱”。罗湖作协理事张黎明是中国作协会员,一级作家,中国著名女作家,出版了《走出边缘》、《我的老街我的深圳》、《猫低》和《妈妈也九岁》等多部长篇小说以及散文、报告文学和儿童文学作品集,并在全国、省、市获得多项大奖。尤其值得一提的是,现任罗湖区委书记刘学强,他也是出自罗湖的著名作家,早在上世纪90年代便当选为广东省作协副主席,被评为有突出贡献的杰出专家,至今已出版了11部文学著作,获得了“华表奖”、“飞天奖”以及柏林国际电视节“未来奖”等多项国际国内文学大奖。与此同时,他还写了数十万字的《刘学强文集》和散文集《套话九百句》等文学著作,其文学创作成就已载入《中国作家大辞典》、《中国文艺家传集》和《中国专家名人辞典》等文献典籍之中;还有廖虹雷、彭桂华、蓝运彰、黎德奎、叶明镜、吴亚丁……这一个个日渐成熟的作家,都见证着罗湖文学的成就和辉煌。
《罗湖》热土百花齐放
如果说,罗湖作协是罗湖作家的家园,罗湖文联的会刊《罗湖》则成为罗湖作家们的一块阵地,自罗湖作协成立以来,《罗湖》便与作协的成长密切相连。细细翻阅《罗湖》,其文学性、纪实性、知识性、趣味性、综合性特色鲜明,内容丰富,生活气息浓郁,创作斑斓多姿。有人曾说过,想了解罗湖,了解罗湖作家的成长,了解罗湖的文学创作,不可不读《罗湖》。
《罗湖》创刊于1983年,创刊时名为《罗湖文艺》,1988年改为《罗湖》双月刊。20多年来,它俨然成了罗湖作家们的精神家园,在现在罗湖作协的许多著名会员当中,其中许多人最初的创作起点,文学作品最初的发表地点,就是《罗湖》。多少年来,一批批作家从这里走出,走向全国,甚至走向世界。罗湖作协会员们对《罗湖》也自然是充满了感情,倾注了大量的心血。在每一期的《罗湖》上,作协会员的稿都占了很大的比例,会员们都愿意将自己的新作,创作的精品最先发表在自己的文学阵地上。据一项统计显示,自1995年至今,罗湖作协会员累计在《罗湖》刊物上发表的文学作品多达180万字。
每逢国家和特区经历重大发展变化的历史时刻,罗湖作协的作家们更是首先利用《罗湖》这块阵地,记录历史,抒写心中的激情。如在《罗湖》上发表,以罗湖作协成员为主力军创作的“庆祝香港九七回归”文艺作品专辑、建国50周年文艺作品专辑、建党80周年文艺作品专辑、纪念深圳特区成立20周年及25周年文艺作品专辑、纪念抗日战争胜利60周年文艺作品专辑以及抗击“非典”文艺作品专辑等等,这些精品都为深圳特区文学增姿添彩。
罗湖文学走进新的春天
回望二十多年来走过的路程,罗湖作协收获的是一片丰收田。但罗湖人的眼光永远是朝着前方。当前,在党中央提出构建和谐社会新的历史时期,在深圳市实施文化立市的大背景下,特区的文学发展又迎来了一个全新的契机。3月13日,在历时十余年之后,罗湖区作协召开了第四届会员代表大会,会上罗湖区作协再次为自己确立目标,罗湖文学要走出新的春天,正如香港和台湾文艺界发来的贺辞所说,这次会议对进一步繁荣罗湖文学具有重要意义。
罗湖人已经在行动,他们又一次走在了前面。用罗湖作协自己的话来说,他们正在探索一条“作协牵头、政府支持、社会繁荣”的文学繁荣之路。迎接香港回归10周年“百年罗湖桥,十年回归情”深港两地大型征文活动即将启动,一本主题为“罗湖作家写罗湖”的大型文集也已进入正式筹备阶段,一部记载特区发展30年的大型史诗性作品正在酝酿当中……罗湖人踌躇满志!
在这个时刻,罗湖区文联主席郑钢坚更是激情满怀,同时深感肩上的责任重大。面对记者的采访,她反复强调的是区文联一定要做好作家们的勤务兵和服务员,一定发挥好党和政府联系文艺界的桥梁和纽带作用。她说:“我们最大的责任,就是要给作家们提供最好的服务,给他们最全面的支持,为罗湖的文学创作搭建一个最广阔的平台,提供更大的空间,让作家们充分施展自身才华,让作家们的激情最大限度地沸腾起来,灵感最大限度地迸发出来!”
罗湖区委常委、宣传部长刘石磊向记者表示,罗湖有丰富的文学资源和人才,文化立区是罗湖的既定目标,罗湖区作协第四届会员代表大会的成功召开,标志着罗湖区的文学创作将迎来一个新的春天。
草树知春又再归,百般红紫斗芳菲。我们可以预见,展示在罗湖文学艺术界前面的,必将是一片繁花似锦、绚丽多彩的百花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