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读最高人民检察院工作报告
本报记者 杜萌
3月13日下午,最高人民检察院检察长贾春旺在十届全国人大五次会议上作工作报告,向与会的人大代表和政协委员报告2006年各项检察工作。
人民检察院是国家的法律监督机关。
“第一数据”看力度
“全年共批准逮捕各类刑事犯罪嫌疑人891620人,提起公诉999086人”
———引自最高检工作报告
在最高人民检察院每年的工作报告中,上述两个数字从来都是最先出现的数字,可谓“全国检察第一数据”。批捕、起诉是检察机关的法定职责,这两个数字直接反映了检察机关对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和平安建设的贡献。以最高人民检察院上年工作报告中的同类数字参照,记者发现2006年要比2005年批准逮捕各类刑事犯罪嫌疑人增加31248人,提起公诉增加48282人。
在今年报告中的“全国检察第一数据”里,被依法逮捕和起诉的犯罪嫌疑人涉嫌以下犯罪:故意杀人、放火、爆炸、强奸、绑架、抢劫、抢夺、盗窃,严重危害社会治安;制假售假和侵犯商标权、著作权、商业秘密,严重危害经济安全、扰乱市场秩序、损害人民生命健康;造成重大环境污染、非法采矿等破坏环境资源的犯罪;失职渎职的国家机关工作人员在市场监管中包庇放纵经济违法犯罪。
“137.6%”显示追逃战绩
“全年共立案侦查贪污贿赂、渎职侵权等职务犯罪案件33668件40041人,已侦结提起公诉29966人。会同公安机关开展追逃专项行动,抓获在逃职务犯罪嫌疑人1670人,比上年上升137.6%。”
———引自最高检工作报告
全国检察机关一年来加强追逃追赃工作,抓获在逃职务犯罪嫌疑人703人,比上年上升14.5%。
值得注意的是:一年来,抓获在逃职务犯罪嫌疑人的数字有了大幅增长,说明这项工作受到前所未有的重视并取得成效。
不批准逮捕增加76425人
“对不符合逮捕条件的,决定不批准逮捕96382人;对依法不应当追究刑事责任或证据不足的,决定不起诉7204人。”
———引自最高检工作报告
在去年的工作报告中,全国检察机关的相关统计为“对依法不应当追究刑事责任和证据不足的,决定不批准逮捕19957人、不起诉7366人”。
与上一年检察机关“决定不批准逮捕”的人数相比,2006年全国增加了76425人。显而易见,“决定不批准逮捕”的人数增加数倍,检察官为此付出的辛劳和时间势必相随而增,然而如此结果是否意味着无效劳动?恰恰相反,对不符合逮捕条件的,检察机关依法作出不批准逮捕的决定,正说明为了避免司法不公、切实防止冤案错案的发生,检察机关已经将人权司法保护的社会正义,真正从理念灌输到具体执法细节中。
百分比更明确
“检察机关的办案质量进一步提高,职务犯罪案件起诉率和有罪判决率分别达89.5%和99.4%。”
———引自最高检工作报告
记者去年在聆听最高人民检察院工作报告时,为报告中提供的百分比颇费猜测。同样的表述在去年报告中是这样,“职务犯罪案件起诉率比上年上升了4.4个百分点;已作有罪判决的人数比上年上升了5.6%,有罪判决数占立案数的比例上升了6.3个百分点”。但今年报告对此有了根本转变,摒弃了那种多少有些让人费解的表述作风,是实事求是精神和科学态度的表现,更是自信的表现。
“同步介入”意义重大
“对重大安全生产事故,同步介入有关主管(监管)部门的调查,注意发现和查办事故背后的职务犯罪,立案侦查玩忽职守、纵容违法违规生产,造成重大损失的国家机关工作人员629人。”
———引自最高检工作报告
国家安全生产监督管理总局局长李毅中曾在去年的新闻发布会上痛陈煤矿重特大事故多发背后的腐败,他的话一针见血:“官煤勾结腐败现象的发生,实质是官商勾结,权钱交易。”
依法查办重大安全生产责任事故涉及的渎职失职、贪污贿赂等职务犯罪,是检察机关的法定职责。
记者特别注意到,上年报告在介绍检察机关对一些地方发生的重大安全事故和环境污染事件进行调查处理时,使用的是“积极配合”四个字,“积极配合有关部门查办了一批渎职失职、权钱交易的犯罪案件”。今年报告显然不同,使用的是“同步介入”四个字。
“同步介入”与“积极配合”不是修辞需要。事实上,这已经成为检察机关查办重大安全生产事故的标志性用语,代表了检察机关在两个阶段所处的地位和身份。
反商业贿赂风暴震慑犯罪
“立案侦查涉及国家工作人员的商业贿赂犯罪案件9582件,涉案金额15亿多元。”
———引自最高检工作报告
王尚宇代表有个数字:在全国药品行业,仅药品回扣一项,每年就侵吞国家资产约7.72亿元,约占全国医药行业全年税收收入的16%。这位河南省人民检察院检察长去年两会期间对记者说,“商业贿赂破坏了公平竞争的市场交易规则和市场资源的合理配置,对我国的社会保障体系造成了冲击,干扰和破坏了政府在市场秩序、安全生产和环境保护等方面的正当监管,侵害了人民群众的利益,成为滋生腐败的温床。”
2006年,最高人民检察院对45件商业贿赂重大典型案件挂牌督办,并直接指挥查办了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有关人员在药品注册、审批中收受贿赂和严重渎职等重大案件。各级检察机关以工程建设、土地出让、产权交易、医药购销、政府采购、资源开发和经销等领域为重点,积极排查线索,深挖窝案串案,一批涉案地域广、涉案人员多、涉案金额大的商业贿赂大案要案受到严肃查处,震慑了违法犯罪,遏制了商业贿赂蔓延的势头。
本报北京3月13日讯
从数字看“两高”一年工作
最高人民检察院
打击刑事犯罪 | 全年共批准逮捕各类刑事犯罪嫌疑人891620人,提起公诉999086人 | |
打击严重危害社会治安的刑事犯罪 | 批准逮捕故意杀人、放火、爆炸、强奸、绑架犯罪嫌疑人47228人,提起公诉46607人;批准逮捕抢劫、抢夺、盗窃犯罪嫌疑人419578人,提起公诉445849人;批准逮捕黑恶势力犯罪嫌疑人18446人,已提起公诉8343人 | |
打击破坏市场经济秩序和环境资源犯罪 | 批准逮捕破坏市场经济秩序犯罪嫌疑人24211人,提起公诉27728人;批准逮捕制假售假和侵犯商标权、著作权、商业秘密犯罪嫌疑人3729人,提起公诉3634人;批准逮捕造成重大环境污染事故、非法采矿等破坏环境资源犯罪嫌疑人7974人,提起公诉12240人;立案侦查在市场监管中失职渎职、包庇放纵经济违法犯罪的国家机关工作人员295人 | |
查办和预防职务犯罪 | 全年共立案侦查职务犯罪案件33668件40041人,已侦结提起公诉29966人 | |
查办大案要案 | 立案侦查职务犯罪大案18241件,其中贪污、受贿百万元以上的案件623件。立案侦查涉嫌职务犯罪的县处级以上国家工作人员2736人,其中厅局级202人、省部级6人 | |
查办侵害人民群众切身利益案件 | 立案侦查贪污、挪用国家支农资金、征地补偿金和扶贫、救灾、救济等款物的农村基层组织人员3878人,私分、侵吞、挪用国有资产或出卖国企利益的国有企业人员10742人,利用职权非法拘禁、刑讯逼供等侵犯公民人身权利和民主权利的国家机关工作人员930人 | |
治理商业贿赂 | 立案侦查涉及国家工作人员的商业贿赂犯罪案件9582件,涉案金额15亿多元 | |
预防职务犯罪 | 提出检察建议13662件,进行预防警示教育33000多次,228万多人接受了教育 | |
诉讼监督 | 监督执法不严打击不力问题 | 对应当立案而不立案的,督促侦查机关立案16662件。对应当逮捕而未提请逮捕、应当起诉而未移送起诉的,决定追加逮捕14858人、追加起诉10703人。对违法减刑、假释、暂予监外执行的,提出纠正意见2846人次 |
监督侵犯诉讼参与人合法权益问题 | 督促侦查机关撤案4569件,决定不批准逮捕96382人,决定不起诉7204人,监督纠正超期羁押233人次 | |
审判监督 | 对认为确有错误的刑事判决、裁定提出抗诉3161件,提出民事、行政抗诉12669件 | |
查办司法工作人员职务犯罪 | 立案侦查司法工作人员2987人 | |
最高人民检察院2007年工作安排
认真履行法律监督职责,维护社会和谐稳定和公平正义 |
贯彻宽严相济的刑事司法政策,最大限度地增加和谐因素 |
加强检察机关自身建设,提高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服务的水平 |
自觉接受各级人大、政协和社会各界的监督 |
制表 吴坤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