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在咫尺的成都重庆,老打口水仗。成都人说重庆环境糟糕,成都才是最适合人居的乐园,重庆人则认为成都人娘娘腔,爱说大话“空了吹”,不耿直。
成都人爱说大话,说明成都人会包装,会搞城市营销。同样是雪山,成都人的包装就让人叹服。
寸有所长,尺有所短,我们能不能抛开口水仗,取长补短呢?
2006年,当重庆全市实现地区生产总值3486亿时,成都市猛增为2750亿元,比上年增长13.8%。重庆工业能够适应全球化吗?重庆未来的活力要靠什么?成都的城市营销,可以给我们一些启迪。
大话成都的学问
农历猪年到来之际,成都的天空经常飘着小雨。这个城市再度被关注的重大事件是国家旅游局、世界旅游组织授牌成都为首批“中国最佳旅游城市”称号。
“这几天成都的报纸都炒疯了,大版大版的报道呀。”记者在成都人民北路的公交车上,一位老太太津津有味地向我这个外地人推介自己的城市。她说,“到成都你就不想走了。”话语间自豪之情溢于言表。
重庆人对成都旅游景点的诟病向来不绝于耳,说它小家子气。比如成都的杜甫草堂,“本来都没多少内容,却门票都要四五十,重庆人认为只有‘外傻’才会掏腰包去看。”刚刚从成都返回重庆的商人刘明勋说。
“从现在开始,四川人可以骄傲地说,我们拥有了世界上最有特色、最有内涵、最有文化、最美的广场。”封闭两年半的成都天府广场正举行声光电表演,四川省城市雕塑艺术委员会副主任赵树同面对媒体侃侃而谈。
重庆人不服气,但“三峡游”的过度炒作,曾让原本自然人文景观颇有发掘意义的地方,成了一场空前的“告别”。四川出版家林文询说这是重庆人没有成都人会包装。
2004年成都专门请著名导演张艺谋拍摄了5分钟形象宣传片。老谋子选取反映成都文化积淀、市容新貌、城市激情的草堂、夜景、火锅等画面,将城市的人文特点逐一展示。打出了“成都是一个来了就不想走的城市”的口号。
2000年,《新周刊》做了一期成都专辑,将成都称为“第四城”,成都因“第四城”而大热;再后来,“第四城”成了城市包装的经典案例。众多重庆人也为“第四城”而耿耿于怀,数年后《新周刊》“为弥补过错”,做了一期重庆专辑“第N城”,但始终不如“第四城”过瘾。
重庆前几年也搞过重庆城市形象设计大赛等活动,遍邀海内外名家参与,但看来收效还不明显。
重庆人的创造力(原创力)来自它对生存环境的抗争,而精明的成都人会将重庆的原创巧妙的提升,变成一种品牌。
同样是雪山,成都人包装让人叹服。
成都人从诗歌中找出一句杜甫的“窗含西岭千秋雪,门泊东吴万里船”来,就将离成都不远的“西岭雪山”包装成著名风景点。“有啥看头,几片灰白的雪也叫‘雪山’,比仙女山差远了。”趁过年从重庆专门到西岭雪山看雪景的王有清告诉记者。尽管雪山让王失望,但他佩服成都人的“大话”。
成都名人比重庆多
一个城市的知名度很大程度上依赖名人多少和名人的知名度。
“世界版图曾因重庆两次改写。没有合川钓鱼城保卫战,当年的世界格局会是怎样?没有重庆8年的抗战陪都,太平洋战争的何去何从?”
历史,李白、杜甫、苏东坡与成都(四川)的关系密切,这是众所周知的事实。
作家王跃说,提到巴金,我们会想到上海。为什么会想到上海?巴金在那居住很久。这几年,上海的姚明、刘翔知名度很好,提到两位体育明星的名字,大家会联想到他们生活的上海。
“二十世纪成渝两地的确出了一大批名人。如果要我研究成渝历史,有两个人不能忘记,那就是卢作孚和李佶人。重庆人不了解卢作孚是重庆人的耻辱;成都(四川)人不了解李佶人是成都人的无知。”在网络上以“匪话”出名的四川学者冉云飞老家在重庆,生活在成都。近几年对成渝两地的历史文化颇有心得。
事实上,卢作孚对重庆,对中国的贡献远远大于一般学者认知,也超越了“实业”和“资本”的范畴,他的很多思想不仅现在有用,将来一样可以造福子孙。而对于李佶人对中国文学的贡献,很多人更是陌生。他的很多作品鲜为人知。
卢作孚和李佶人很能代表来自两个城市的人文精神。重庆人有忧患意识,有创造精神。而成都是养文人的地方,这里思想自由,创作自由。
“成都现在最缺这样在国际上叫得响的名字,重庆更缺。”冉云飞认为,重庆直辖十年来,能叫得响的文艺作品很少,与直辖市地位悬殊很大。“即使成都没有国内一流的大家涌现,但是,文化上的整体实力远远超过他的家乡重庆。”
两城的人文差异
成渝城市文化的差异,是个说不完的话题。
如果夜晚去成都的九眼桥酒吧一条街,你就知道成都夜生活的奢靡。那里消费着这个城市最靓的“粉子”。成都人称美女为“粉子”最形象生动。在四川音乐学院美术学院读书的一位大学生说,这个城市的上午是应该在床上或沙发上度过的,下午在茶馆,夜晚当然在酒吧里。
“在重庆,即使你是都市白领,出门也要爬坡上坎。重庆是个停不下来的城市,让你感到时间的紧迫,但更多时候是瞎忙活。”成都民俗学家冯水木对重庆直截了当。
挣钱、找钱是重庆人永远的心理负荷;休闲、娱乐是成都人的天然优势。
成都的商业繁荣,人很精明,让重庆人在鄙夷中透出点羡慕;重庆的工业发达,让成都人在嘲笑中望尘莫及。
是什么导致距离不足300公里的两个城市人文差异如此巨大?
“有两种事物我愈是思考愈觉得神奇,心中愈充满着敬畏,那就是头顶的星空与内心的道德准则。” 哲学家康德说。
沿着哲学家的思路,我们在寻找双城的差异。
成都是个看不到星空的城市,当然不愿意仰望;没有仰望,就没有追问和敬畏。成都人只要低着头走路就可以了,因为路很平很直。四川省社会科学院研究员,心理学、艺术学学者林和生多年来一直关注成渝两地居民道德意识差异化的成因,他总结为两地道德感的差异,主要来源于两地“星空意识”和“苍穹意识”,重庆直辖之后表现得尤为突出。
“重庆人出门绵延大山,极目江水浩渺,既要低头看路,又要仰视太空。尽管这个城市因大雾弥漫很少看到闪烁的星星。生存环境恶劣,生存成本高,让重庆人天生有一种苍穹意识,这样的文化地理基因,注定重庆在民族危亡关头承担大任。重庆作为抗战陪都是上苍对重庆的眷顾,是历史的必然。”在四川省社会科学院立项的《四川构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对策研究》征求意见中,林和生大胆地提出了“坚韧、大度、锐气”六字来概括四川(成都)的人文精神。
坚韧中有务实,重庆人的坚韧中有理想主义,而成都人更务实。
重庆向成都学什么
之所以重庆人对成都不服气,更多的是重庆人骨子里的不服输的超我意识很强。林和生从哲学角度找寻双城性格的差异。
本我、超我和自我,三个“我”能量的总量是一样的,超我大了,自我、本我就相对小了。
重庆人的超我意识一直很强,本我意识也比成都人大。成都只有自我了。所以成都人不守规矩,就是“自我”的能量少。所以成都人也不怎么守信用。
一个“本我”很大的人在重庆是很难生存的。不守规则可能在重庆很难生存。这里生存成本高,生存状况苦。一个享乐的人不能吃苦,无法在重庆生活,这就是我们所说的重庆人能吃苦,耐劳,天生决定了这个城市的人比别处难。
巴文化里有崇高感。不是重庆直辖后要给成都比高下,这是人文精神决定了的。重庆的“超我”能量大,历史上重庆作为抗战陪都,就是重庆人的超我意识的集中体现。
冉云飞说,成都人有灵气,适合艺术。务实但不坚韧。耍小聪明,所以这里适合艺术家生存,这里是诗人,画家等聚会的地方。缺少规则的城市人文环境下,思想相对自由,这更适合艺术的种子在这里发芽。
重庆向成都学习的,应该是宽容,减少因道德感过强而变成的一种道德审判。现在更主张公共道德的法理底线而不是个人的价值判断,你看不惯的,你不能干预。记者袁尚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