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还没有拆迁的南市老街中,清和大街赫赫有名。街道两边繁华的商铺、中间穿梭的人群,让人感觉一下子回到了上世纪80年代。
推开清和大街上的一扇红色大木门,仿佛时光倒流了。“清和大街159号伙楼大院”,这应该就是这所院落的名字吧。门上的红漆已经快掉光了,木门残破到好像用一根手指就能捅漏。走进这所大院,正午强烈的阳光照到了中间的一小片空地上,这才看清大院里是两层的小楼,一层大概有10来间房子,每间都在10平方米左右。
顺着小路往里走,在右手边又出现了一个同样的二层小楼,原来,这是两套院,从一扇大门进出。正赶上中午,淡淡的饭菜香味从小院里传了出来,把记者的思绪又拉回到现实中来。
通过还带着裂缝的木制楼梯,记者小心翼翼地走上二楼。所谓“楼道”是“口字型”的一个圈,只要居民从屋里出来,邻居们就都能见面了。本不宽敞的楼道上,居民们搭盖了储煤间,放着煤炉子,就连楼道栏杆上方,也被人们支起了平台,放上白菜、大葱等生活物品。
快60岁的马大娘听见动静,掀开门帘从屋里走了出来:“又来拍照了,我们院都来了好几拨了,拍这破房子不浪费胶卷吗?”快人快语的马大娘告诉记者,她从结婚后就住在这儿,已经30多年了。“这房子少说得80年了,听说解放前这是德园(音)旅馆,后来改成公安局招待所,再后来才成了居民楼。”
51岁的刘阿姨正在做午饭,屋门口楼道上的这个炉子,就是刘阿姨做饭和冬天取暖的设备。走进她家,里面十分干净、简单。刘阿姨说:“我女儿上大学住校,现在就我和老伴儿两个人住。别看这10平方米的小屋,卧室、厨房、厕所都在这儿。要说这里的居住条件,肯定比不上现在的新楼房,可要说方便,我们这儿出门就是商业中心,门口卖什么的都有,要是住进新楼房,我们就再也看不到这么多邻居了!”
如果你曾经在南市居住,如果你对南市有难舍的感情,请跟我们联系。目前,老南市实物、图片及其他纪念品继续向广大市民征集,见证老南市曾经的历史。联系电话:282025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