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共同社记者松冈诚:“中国越来越开放了”
“过了两三年后,也许会有很大的改变,就像2004年我第一次报道两会时,没想到两会会有今天的开放一样”
日本共同社驻京记者松冈诚,2004年刚到中国工作时就采访了当年的两会,今年已经是他第四次参与两会报道了。
3月9日中午,松冈诚在接受《国际先驱导报》专访时表示,虽然两会对境外记者开放的效果尚没有他想像中的那么明显,但中国正在发生的改变仍值得期待。
从2004年参与两会采访报道至今,3年多的时间里我赶上了四次中国两会,应该说这也是我的幸运吧。因为在日本,无论是报纸、电视还是像我们这样的通讯社,都非常关注中国的两会动态,大家都把两会看作是了解中国走向的一个窗口。
中国政府今年1月1日正式实施了《北京奥运会及其筹备期间外国记者在华采访规定》(以下简称《规定》),这为我们在中国的采访提供了制度上的便利。而两会无疑成了落实《规定》的一个实践平台。
办证件时的“小意外”
共同社这次专门抽调了人力来参与整个报道活动,但没想到一开始就出了点儿“小意外”。
由于今年两会新闻中心首次采取了电子报名方式,我们办理证件的时候也是通过电子邮件发送的报名表。然而很不巧,通过EMAIL申请后,不知什么原因,我们的申请邮件“跑”到了新闻中心信箱的“垃圾箱”里。所以直到3日上午政协会议开幕时,我们都还没有拿到采访证。好在当天晚上终于办好了,我们才赶上了4日人大的新闻发布会。
往年采访证都是在两会开始前就办好,今年这个小插曲纯属技术性误差,与两会对境外记者开放没有直接关系。
态度更认真 手续更简便
有了《规定》的“尚方宝剑”,我们比过去更“大胆”地穿梭在会场内外。总体来说,今年采访人大代表和政协委员的申请手续的确更简便了。虽然境外媒体一般还是无法直接联系代表委员(因为我们没有他们的手机号码),而是要向代表团的新闻联络员联系,但在与这些联络员沟通过程中,能感觉到他们都很重视我们的采访申请,接待态度也非常积极和热情。
这不禁让我想起2004年采访两会时的尴尬。当时与新闻联络员沟通时,得到的答复往往都是“先研究研究,然后再给你通知”,结果几乎都是没有了下文。今年很不一样,代表团新闻联络员的态度比以往更认真了,我提出采访某位政协委员的申请后,他们一般都会安排好时间和地点,然后很快就通知我去采访。
去年两会时,采访前要先和两会新闻中心联系,然后由新闻中心与各代表团的新闻官沟通,之后才能接触到代表委员。今年可以不必和新闻中心联系,至少已经简化了一层手续。
其实对于境外媒体来说,最难的就是到达采访对象身边的过程,一旦和本人面对面后,他们一般都非常开放,也很愿意接受访问。两会开始一周多来,我印象最深的是采访政协委员王翔的过程。当时我们是第一天申请,第二天政协那边就确定了时间和地点,然后我们就很顺利地与王翔委员进行了沟通,感觉非常顺畅。
落实《规定》要慢慢来
很多人都会问我是否感受到“开放的气息”,怎么说呢,我觉得这次采访两会,除了在手续上以及接待人员的态度上有了一些变化外,《规定》实施后的总体变化并不是特别直接,或许这需要一种“润物细无声”的过程吧。
几天采访下来,也会有部分代表委员对我们有防备心。对此我很理解,所以也没有那么挑剔,不会直接质问他们“上面都说了你为什么不执行”之类的话。因为我想,要想让一个好政策得到具体的落实,还是需要时间的,这个过程不仅中国是这样,其他一些国家也如此。
其实,在今年年初《规定》发布后,我曾到中国一些地方去采访,也感觉到了落实《规定》并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所以我就想,尽管变化没那么明显,但慢慢来吧,也许过了两年或三年以后一比较,就会发现其实已经有了很大的改变,就像我现在回过头来看2004年第一次报道两会时的状态和现在的变化一样。
中国媒体也开放了
这次两会期间,我还有一个感觉,就是跟去年比起来,中国媒体采访境外记者的频率增加了。去年两会期间几乎没有中国媒体采访过我,今年包括一些地方媒体,都提出要来采访。他们大多是想了解我们关注哪方面的问题,当然也有关于这个《规定》的提问。从这些也可以看出,中国媒体自身也正越来越开放。
1990年,我曾在天津南开大学留学1年,那时候在中国的报纸上,矿难等安全事故类报道根本看不到,现在,凡是某个地方发生了类似矿难的事故,中国的媒体同行都会第一时间跟进报道。
一个国家的开放,不仅仅体现在经济建设领域。所以我很高兴地看到中国正在越来越开放地面对世界。(国际先驱导报记者晓德发自北京)
[上一页][1][2][3][4][下一页]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