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视《百家讲坛》录制了一期“特殊”节目:“品三国”的易中天教授客串“主持人”,采访“读《史记》的”王立群教授。据说易中天形容自己和王立群这两个学中文却在《百家讲坛》讲历史的人,都是“公鸡中的战斗机”,表示了“下我们的蛋,让别人说去吧”的心愿。
《百家讲坛》立足于学术普及,按理说该是正宗学术界专家的天下,但实际上真正红透半边天的不是干哪行吆喝哪行的专家,反倒是易中天、于丹、王立群这些“狗拿耗子”的学术越界者,这真是应了“外来的和尚好念经”这句古话了。那么,“下蛋公鸡”成为“公鸡中的战斗机”,对我们有什么样的启示呢?我想主要有三点:
一是学术传播需要一种无畏精神。很多业内专家在做学术普及时,往往过于拘谨,生怕在史实资料乃至理论观点等方面有闪失,惹来学术同行的批评和耻笑。这一点,“下蛋公鸡”就没这么多顾虑。
二是学术传播需要“第二种眼光”。由于是在自己的“第二领域”发言,因此“下蛋公鸡”无形中有着“窗外人”的思维模式,可以将自己的“第一领域”,甚至“第三、第四领域”的学术背景和知识储备综合起来,形成独特的视角。
三是学术传播需要与大众话语对接。将高雅深晦的学术研究成果向大众传播,必然要求讲演者从学术的殿堂中走出来,走进通俗易懂和大众喜闻乐见的华语系统,从而和大众的表达与接受方式对接。这是专业学者所普遍欠缺的素养。
因此,专业学者理应增强学术传播的责任感,注意将专业研究与自身多学科背景融合渗透起来,上承天露、下接地气,瞄准大众眼光和口味,努力下好美味可口的“鸡蛋”。这既是社会大众的需要,也是学术研究本身的需要,更是学术专家应负的责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