消费者投保后如何应对理赔难,保险理赔专家为你支招
隐瞒病史、退保缩水、无效签名、定损分歧成为目前保险公司理赔四大纠纷热点,这是记者昨日从广州市内各保险公司获悉的。保险公司和广东省保险行业协会表示,这四类纠纷约占目前保险理赔纠纷的半数左右。
记者同时从广东省保险行业协会保险合同纠纷调解委员会(下简称调解委员会)获悉,从去年9月成立至今,调解委员会共成功化解了20多起合同纠纷,涉及金额数十万元。在调解委员会受理的调解案件中,有八起尚未进入正式调解程序,保险公司便主动和消费者达成了和解。此类案件涉及理赔金额16.3万元。
纠纷一:隐瞒病史
王先生数年前即患有高血压,王先生想为自己补充商业保险,又担心身体状况不能买保险。代理人向王先生大打包票,称“理赔绝对没问题”,并诱导于先生在保单上的“身体状况”一栏填上“正常”。
王先生今年年初因高血压住院,向保险公司提出索赔。保险公司在核保时发现,王先生的病历里两年前已有关于高血压病的用药记录。保险公司据此认为王先生“隐瞒病史”,向王先生拒赔并解除保险合同。
专家支招:病史纠纷在保险理赔纠纷中较为常见。隐瞒病史主要在两种情况下发生:一、代理人误导;二、被保险人主观隐瞒。保险公司指出,对于第一种情况,保险公司一般要承担“买单”责任。不过,在如何界定代理人“误导”上,一直存在举证困难。而对于第二种情况,保险公司则可明确拒赔。
保险公司同时提醒,实际上,不是所有患病的人都不能投保。消费者如实告知病史后,可以以亚健康体的标准投保,保险公司一般会酌情提高保费或者降低保额,或详细注明哪些情况发生后不属于保险公司赔付的范围。
纠纷二:退保“缩水”
陈先生购买保险的时候,只重点查看了代理人拿来的几张比较通俗易懂的宣传单张,等到他打定主意签定保险合同的时候,依然对保险合同似懂非懂。
两年后,陈先生退保发现,交了两年保险费差不多2万元,退回来的保费却不足5000元。陈先生深感被骗。陈先生说,买保险的时候,曾咨询过退保事宜。代理人说退保是按“现金价值”退,代理人还进一步解释说,退“现金价值”就是退现金。
专家支招:不少市民退保时都会抱怨,退保“缩水”非常厉害。保险公司指出,保险不像储蓄,存钱进银行后可以本息兼收。“像陈先生这样的情况,交了两年保费,虽然并未出险,但陈先生在这两年中的风险,保险公司却一直在承担。”保险公司称,要了解退保时到底能拿回多少钱并不难,每份保险合同中都会附带一份现金价值表,对照这份表格可以清楚知道自己退保时能拿回多少钱。总的来说,投保人已缴纳的保费-(保险公司的管理费用开支在该保单上分摊的金额)-(保险公司因为该保单向推销人员支付的佣金)-(保险公司已承担该保单保险责任所需要的纯保费)-(剩余保费所生利息)=现金价值。
纠纷三:无效签名
周太太想为母亲买份寿险,但周母强烈反对,认为不如将钱存银行。周太太于是私下为周母购买了保险,并代周母签名。数年后,周母逝世,周太太拿着保单到保险公司要求理赔,保险公司以周太太代签名为由拒赔。
专家支招:按照《保险法》规定,以死亡为给付保险金条件的保险合同,未经被保险人书面同意并认可保险金额的,合同无效。保险公司称,保单代签名之所以不被承认,很重要的是为了防范道德风险。
纠纷四:定损分歧
彭先生年初开车被一辆泥头车撞上。交警到场后,判定泥头车负全责。泥头车所在保险公司对彭先生的车子定损为2000多元,但彭先生在特约销售店的定损额度则为3000多元。两种定损相差近千元主要是因为,保险公司认为彭先生车上受损坏的部件修复即可;而特约销售店则认为不换就有安全隐患。一时间,彭先生和保险公司难以达成一致。
专家支招:保险公司在理赔定损时与事主发生纠纷的现象并不少见。主要原因是保险公司既当“运动员”又当“裁判员”的做法让人无法信任。一旦当事双方各执一词,可以尝试通过调解委员会重新查勘定损。此外,当事人也可向保险公估公司求助。
本报记者 李青 通讯员 戴志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