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报道 本报记者 江晓岛
假酒之乱,触目惊心。
目前在上海市场流通的葡萄酒和洋酒中,"李鬼"竟然超过了50%,而我国知名品牌的白酒和黄酒的"假货",在上海市场也接近40%——这是上海市流通经济研究所正在进行的一项酒类产业专项研究课题得出的结论。
这些酒类市场上的"李鬼"大都能喝,质量符合检测标准,但是产品不正宗,以次充优,以假乱真。
上海市流通经济研究所所长汪亮认为,酒类流通渠道的失控是造成假酒泛滥的重要原因。由于我国在酒类专卖立法上的缺失,使得酒类流通市场缺乏有效的监管,我国现行的酒类流通体制给了不法商人太多的发挥空间,以至于现行监管体系防不胜防。
假酒泛滥
上海市流通经济研究所正在进行的这项研究课题,是受上海市经济委员会的委托,从2006年10月份开始进行的,目前已经进入课题研究的收官阶段。
"经过我们的研究发现,上海的酒类市场监管水平在全国是靠前的,上海市场的问题酒主要出在以次充优、以低档冒充高档方面。"汪亮介绍,他们的课题研究通过实地走访、抽样调查、座谈会、资料收集等多种形式进行。
上海是我国最大的酒类流通与消费市场之一,眼下在上海与酒类产品生产经营有关的企业总共发展到6.2万家,其中从事生产的企业有100余家,酒类产品批发经营的企业有2123家;从事终端零售的大卖场和连锁超市及连锁便利店4000余家;各类食品店和私营个体烟杂店3万家;宾馆配套餐饮300余家;社会餐饮店2.5万余家;酒吧400家。
从2000年到2006年的七年间,上海酒类商品的年均销售总量也由42万吨快速发展为132万吨,平均每年以15%的速度递增。
然而,酒类产品的假冒伪劣案件也十分突出。据课题组暗访得知,2006年上海市场通过非正常渠道流通的酒类产品,其销售额和销售量分别占到以正常渠道流通、并有据可查的正规酒类产品的78%和81%,流失税收约16亿元。
更为严重的是,大量低档劣质酒的"地下"流通,不仅使生产者和消费者的权益受到严重的侵害,同时也给上海酒类消费市场留下了严重的安全隐患。
汪亮总结,假酒流入市场主要分为正规渠道和非正规渠道,作假手法各异,令人防不胜防。
正规渠道是指批发商对代理的品牌酒类动手脚,课题组调查发现,往整箱真酒中加入假酒的现象非常普遍。比如批发商向超市或者酒店供货的时候,批发商从12瓶一箱的真酒中拿出4瓶真酒,放入假酒充数,而这些假酒在口感、成分含量上与真酒相差不大,但由于是小作坊生产,成本很低,价格只有真酒的十分之一到五分之一。这样下来,批发商买进100箱真酒,50箱假冒酒,就可以获得150箱真酒的售出价格。
正规批发商的假酒来源,一是真酒工厂附近的小作坊生产的,二是将散装酒灌入真酒旧瓶中。这种以假乱真的手法,可以使批发商的利润大幅上升,而监管起来却难度很大,抽查的时候刚好抽到假酒的概率只有三分之一,在成分检验上还很难查出毛病。
非正规渠道则,是小作坊生产的假冒伪劣酒通过批发市场销售给一些小型批发商,进入夫妻老婆店、烟杂店、小餐馆等网点众多的终端市场,这些产品以中低档酒为主。也是劣质产品引发食品安全的高发区。
此外,酒吧等休闲娱乐场所则是葡萄酒、洋酒等假酒的天堂,由于这些地方很多都以杯为单位出售,很难判断瓶子中的酒是真是假,因为可以将散装酒不断倒入开过的酒瓶,然后从酒瓶中不断倒出来出售。国内洋酒的渠道之乱,一方面是假洋酒,另一方面是大量走私。
乱局之源
由于作为特殊消费品的酒类产品,被误作为普通消费品放开后,各地的酒类生产快速发展,其中还有许多跨领域打着各种旗号的"酒厂"也纷纷挤入这一市场。眼下,全国酒类生产企业已达到4万余家,其中白酒的生产企业就达到2万余家,各类批发经营企业达到10万余家,"地下"小作坊和无证批发经营户更是不计其数。
调查中初步统计,这些非法无证经营户约在9万户左右,已占到了正规合法生产经营企业的64.3%。大量以次充好、以假充真的酒类产品在市场中流通。迄今为止,一大批正规生产厂家也在高利润的诱惑下从事着制假售假的不法商业行为被媒体曝光。
"说市场上没有假酒,那是不客观不现实不符合唯物主义的。"上海市酒类流通行业协会一位人士表示,商人都有趋利性,假酒能让他们获得高额利润,他们也愿意承担出售假酒的风险。
这位人士说,作为行业协会,他们的目标是要规范市场,净化市场,树立良好的行业形象,上海的酒类市场相对来说还是比较好的,但是离没有问题还相差太远。即使有问题,大家也不愿意公开出来,因为公开问题对生产商、批发商和零售商都没有好处,做生意的人都喜欢以经济手段来解决问题。
他特别提到了去年在上海某一跨国大卖场发生的一起假酒大案:该大卖场所进的530箱茅台都是假货,查出真相的时候,酒已经卖了一半。大卖场决定召回,但是最后召回的酒只占销售出去的一半。每箱12瓶,即已经卖出去了3000多瓶。上千名消费者喝了糊涂酒并没有举报投诉。
这对卖场方面无疑是一个大丑闻,千方百计控制消息的外泄,最后被罚款200万元。酒厂方面由于担心假酒事件影响真酒销售,只好忍气吞声。
汪亮对上海市的酒类监管体系研究后发现,上海市酒类专卖局的一线执法人员仅为6人,各个区的执法人员仅为3-4人,还有部分区是和本区的糖烟酒公司合署办公,一边当"裁判员"一边当"运动员"。
执法力度难以收紧,而做假手段却日渐高明,监管越来越难。
21世纪经济报道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