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者陈媛实习生王理略“喜欢”说成“稀饭”,“回来”说成“砍背”……新新人类来电点歌,电台主持人为之“失语”半分钟网络语言,在时髦中颠覆表达传统?
网络语言 如听天书
“偶是羽毛,好稀饭马天宇,他马上要砍背了,大家顶一下啦!”这是两天前,记者收听武汉某电台的时尚音乐节目时听到的一段“鸟语”。
正方:存在即是合理“应该听听孩子的声音”
家住汉口新华家园的李先生父女俩都是网络语言的忠实拥护者,两人经常一起上网学习“新词”,惟恐跟不上潮流。“这些新词时尚、有趣,常能达到正常词汇不能表达的效果。如果不知道,就看不懂网上的帖子和网络图书,也不能交到很多朋友。”正上初一的李丹告诉记者,他爸爸常主动跟她学习新“语言”,她为有这样一位“时髦”的爸爸而骄傲。李先生说,网络语言如此风靡,说明具有一定生命力与存在的合理性。与其一味排斥,不如宽容待之,如能引导孩子合理运用,有助于增进了解。华中师范大学网络媒体中心副主任何婷婷教授认为,网络用语简洁,生动形象,其产生有一定基础,老师、家长可加以正确的引导和规范,让孩子使用文明用语。她说,随着语言的不断发展,网络用语中一些被普遍接受的、有群众基础的词汇,例如“超女”等,可能会渐渐被固化下来,吸收到正规的汉语词汇中,这是语言发展的必然规律。
反方:传统不应被颠覆“语言表达应准确规范”
住在武昌竹苑小区的孙爹爹今年74岁,是位教了30多年高中语文的特级教师。上周末,他问上小学3年级的孙女学习怎么样,孙子答道:“偶(我)是3H(三好)学生,大家PF(佩服)偶,称偶大虾(大侠)……”孙老师说,所谓的“网络语言”只是网上流行的一种“符语”,并不具备语言特征,更不具备合法性、规范性及通行性,使用过多会影响孩子对汉语的学习。他担心,如果学校与家长不加以规范教育,汉语的传统规范表达可能被颠覆和破坏。武汉市育才小学特级教师董琼说,现代汉语是我们的母语,母语里传递的是一种文化。网络语言的泛滥,会淡化母语的功能,影响孩子用语的规范性。孩子有表现欲望,喜欢被人崇拜。家长和老师应该及时地提醒和监督。武汉大学语言研究所所长萧国政教授认为,网络语言应该限制在一定的交际领域内(例如QQ聊天等),它只适合特定的交际环境,超出这个限制就会失去价值,并带来危害。它会影响学生认识问题、表达事情的准确性,而且不利于学生社会规范品格的培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