劳动者之歌新华社记者 许雪毅
张书华苦过,出身于农民家庭,为了凑足5元学费,边种蘑菇边学习才勉强把初三念完;张书华拼过,放弃已经熟门熟路的裁缝技艺,带着不到3岁的孩子一头扎进荒山,和男人一样挑粪、锄草,搞综合开发……
如今,张书华是福建省屏南县京华绿康农业有限公司董事长,她说,我还是农民,乡亲们都喊我“书华”。
如今,张书华是十届全国人大代表,是屏南县50多年来惟一的一名全国人大代表,她说,我要为农民说话。
在今年的“两会”上,张书华建议中央统筹解决农村交通落后问题,对于农民脱贫致富的愿望,张书华比谁都清楚,因为这正是她开拓的动力。
1992年,张书华30多岁,缝纫活已经干了10多年,轻车熟路,“但我觉得农村传统的耕作方式有必要改变一下,搞多种经营,增加农民收入。”当时屏南县鼓励大家搞山地综合开发,张书华义无反顾承包了几十亩荒山。
亲戚朋友不理解,张书华说:“女同志一样行。我特别热爱劳动,在学校时就当劳动委员,就想着用劳动改变自己的生活。”
文化技术底子薄,张书华就虚心请教。“洋专家、土专家我都问,他们说一定要搞种养结合、绿色农业,我就既种茶树、果树,又养小鸡、小兔。”
那段时间,张书华也为“摸着石头过河”付出了代价。“当时没经验,一下子买了1000多只鸡苗放养,有一次突然下暴雨,雷电交加,小鸡吓懵了,四处乱窜,我抓了这只跑了那只,我坐在茶园里号啕大哭,一身的雨水和泪水。”好在暴雨很快停息,张书华赶紧把还能动弹的小鸡抢救回来,到山上挖草药,熬了汤拌在鸡食里喂鸡吃……
这样两三年熬过去后,有一些成果出来了。邻里乡亲看在眼里,开始来“取经”。张书华有一说一,有二说二,把种养心得和盘托出。她说:“我走过的弯路,其他人不要再走。我希望大家一起做,形成规模。”
张书华有心当个带头人。参加妇联组织的培训班,到南平学习养猪知识回来,张书华把农场的小猪赊给困难户,手把手教给他们技术;到莆田参观学习,张书华把珍珠西红柿的种子带回来,发给周围的农民一起种……
开拓中,张书华感到很欣慰,自己的农场面积已达200多亩,每年可以安排农村剩余劳动力1.6万人次至1.8万人次。很多农民尤其是困难户生活发生了变化。“乡政府帮我算了一下,说从1998年到2003年,因为我的带动,农民年人均收入增加200多元。我们的屏南县已经发展了150多家农庄,成了一个特色种养县。”
新华社北京3月16日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