伊歌
如果不区分政府与市场的边界,政府一面过度干预市场运行,这审批那准入设租寻租,一面又放弃提供公共服务的责任,这市场化那产业化推诿卸膊,好的市场经济体制又怎能建立?没有好的经济体制,又怎能不出现种种经济失衡
在今年两会的最后一场记者会上,温家宝总理坦言:“我的脑子里是充满了忧患的。
投资增长率过高,信贷投放过多,货币流动性过大,外贸和国际收支不平衡,城乡之间、地区之间、经济与社会发展之间不平衡,三大产业不协调,投资与消费不协调,经济增长过多依赖于投资和外贸出口,没能很好地解决节能降耗问题和生态环境问题……作为政府首脑,面对如此失衡的经济发展,能不忧心忡忡?
经济的失衡非起自今日,失衡的影响也日益明显。尽管国民经济持续保持两位数的增长率,但国民的“幸福指数”却未见同步提升,尽管蛋糕正越做越大,但越来越多人在抱怨“分配不公”;这种快而不好的“有增长无发展”,给中国经济累积着巨大的风险,也使全民凝聚起的改革共识在渐渐溃散。
体制改革是为了经济更好更快地发展,经济发展是为了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物质和文化需求。然而,这一逻辑清晰目标明确的改革思路,并未在改革的过程中贯穿始终。比如,将改革诠释为“政府甩包袱”,不但国有企业要“廉价甩出去”,而且住房、医疗、教育等也要在“市场化”、“产业化”改革的名义下“统统甩出去”。又比如,某些满脑子“自由放任市场经济”乌托邦的学者,连最早实现工业化的英国都未实现的“医疗市场化”、连被誉为世界最自由经济体的香港都做不到的“全民私人买房”,也在改革的名义下大力推销。
市场化的改革取向没有错,因为历史已经证明,由市场配置资源比计划指令更有效率;但历史也早已证明,市场不是万能的,市场化也不是绝对的,行政权力的待价而沽就是寻租腐败,公共部门的利润最大化就是社会不公。如果不区分政府与市场的边界,让凯撒的归凯撒,让上帝的归上帝,政府一面过度干预市场运行,这审批那准入设租寻租,一面又放弃提供公共服务的责任,这市场化那产业化推诿卸膊,好的市场经济体制又怎能建立?没有好的经济体制,又怎能不出现种种经济失衡?
让全体人民共享成果的改革才是真正的改革,才是可以不断向前推进的改革。正如胡锦涛总书记所说:“要不失时机地推进改革,在一些重要领域和关键环节实现改革的新突破,同时注重提高改革决策的科学性,增强改革措施的协调性,使改革兼顾到各方面、照顾到各方面关切,真正得到广大人民群众拥护和支持。”
两会热议的教育、医疗、住房、社保等民生问题,其实很大程度正是由于政府在公共领域的缺位和在公共财政的缺失所造成的。新一轮的改革,政府归位不可或缺。在政府工作报告中,温家宝不仅强调要积极解决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维护社会公平正义,让全体人民共享改革发展成果;而且中央财政支出也要向涉及民生的公共部门倾斜。比如,“十一五”时期中央财政将投入100亿元,实施农村初中学校改造计划;建立健全国家奖学金、助学金制度,中央财政支出将由上年18亿元增加到95亿元,明年将安排200亿元;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试点,中央财政安排补助资金101亿元,比去年增加58亿元……
中央政府率先垂范,地方政府理应上行下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