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教育”被冠以“新三座大山”之一的称号时,人们依据的往往是它高昂的学费,而忽视了“生活成本”才是一个真正无底洞的事实。特别是校园奢侈品摇身演变成必需品之后,这种现状被推向了极致。
校园消费经济的兴起,让精明的商家欣喜若狂,而为父母者却因为这个堂而皇之理由而不得不更大程度地节衣缩食。
一个农村男孩与“名牌”的邂逅
许伟是南就大学三年级的男生。来自农村的他自从走进梦想中的大学校园后,既兴奋又新奇。傍晚归来,室友们侃侃而谈,数码产品从爱国者到苹果,手机从三星到巧克力,他听得云里雾里,好多新鲜的名词以前是闻所末闻。以前的舆论领袖一下子沦落成了哑巴,男儿的自尊心仿佛被狠狠撞了一把,这让他整夜辗转反侧。
同学们平时的穿戴不是李宁,就是耐克,想想自己的衣着,他越来越自卑。终于有一次,他豁出去了。在一家购物中心,老板人也特别热情,“小伙子,这可是品牌的衣服啊,就剩这一件了,给你打个7折吧。”许伟狠了狠心,拿出了那张他捏了都快出汗的百元大钞。因为开心,他干脆将衣服穿在身上,一路上都哼着歌。
“你上当了!这衣服是假冒的啊。”“不过仿的还真像!”同学的议论让他羞愧难当,更让他委屈的是,因为这件假货,他必须付出两周只能吃素食的代价。伪品牌事件让徐伟变得更加得沉默。每次和同学逛街,只要有同学提议去吃麦当劳,必胜客,他都借口有事搪塞过去。
不过,许伟后来对名牌还是入了门。“虽然经济条件不允许,总有观看的权利罢!”。大型购物广场,高档超市,时常能看到他的身影。不仅是服装,鞋子,甚至连名表、珠宝、跑车他都如数家珍。
时间久了,许伟不再满足于赏析名牌。他学会了撒谎,以交学习费用为由,向父母多要一些钱,来满足自己的名牌梦想。但总归是农村家庭,他不好意思多次开口,他转向同学借钱、从信用卡透支……他再也不觉自己低人一等了,走起路来也是昂首挺胸。
校园“负翁”比比皆是
大学校园攀比成风,“人有我也有”的现象散落在校园的每一个角落。记者在高校走访时发现,“四处举债”的学生还真不少。很多同学坦率承认“有过借款经历”。其中,有的学生经常闹经济危机,甚至“身穿名牌,身无分文”,被同学们称为“校园负翁”。
许伟告诉我们:“现在才后悔有些晚了,什么名牌还不一样,可是刚入学虚荣心作怪,结果现在一塌糊涂。不过像我一样的同学大有人在,顾全脸面,吃饭请客,和女朋友逛街约会,也是屁股后面一大堆债呢!”
记者在钟山学院走访时,遇上了一位这样的贵族公子。记者他把一身“行头”的总价计算了一下,他脚上穿的是1200元的耐克鞋,上身是杰克琼斯品牌外套700元,牛仔裤210元;总计是2110元。
“他们几个花得也没比我少哪儿。那个男生的鞋花了1600元呢?”这位同学侃起同寝的消费。这位男生总结了一下,如果不算逛街、聚会、买衣服的钱,基本生活费在2000元左右。“这些都是生活必需品,可以增强自信、提升自身形象,获得别人尊重。如果穿得不上了台面,出门吃饭买东西连服务员都不热情。退一步讲,别的同学都有,我要是没有,怎么抬得起头?”一出去就得五六百元。要是同学让请客,哥们又不好意思拒绝,只好硬着头皮了。”
爱情是校园最贵奢侈品
“没谈过恋爱就算没读过大学”。近年来,高校恋爱的花费逐年看涨,甚至已经有超出学生及其家庭本身经济承受能力的势头。
“一束花30元,一个包包50元,一条裙子100元,零食、吃饭还要另算。”这是南京某大学一位男生开给记者的“爱情消费”清单,据说遇上生日、情人节、圣诞节等特别日子还要节衣缩食。还有一些大学生,因感情投资而“负债”累累。很多男生甚至抱怨,恋爱花费过高经常会让他们陷入“财政赤字”状态。一位“富翁”委屈地说:“我也不想总借钱,可好友生日、同学派对、周末娱乐,少不了凑份子,不然会被大家说三道四,交了女朋友,花销就更大,总不能让女生花钱吧?”
南大的刘伟,是他们宿舍出名的情痴。前不久因为和女朋友闹了一点小矛盾,越想越耐不住性子,连夜订票赶往青岛。只有周末两天的时间,心里惦念着女朋友,不满一个月,又赶了一个来回。朋友们都笑称,“刘伟可是我们铁道部门的忠实支持者啊!”
“在南京就打电话,一张50元的电话卡一个晚上就没了,要是遇上个麻烦事打个通宵也是常有的啊,也不知道怎么就有那么多话说。越聊越想,一发不可收拾了。只要听见她的声音,所有的挂念都烟消云散了!”
象牙塔里的情侣大学生们每天快乐的享受爱情,约会、喝咖啡、吃西餐。很多受访者对此深有体会:约会吃饭要花钱,出去玩要花钱,平时手机费、电话费肯定少不了,赶上节日、生日也得送对方礼物,高兴了还会买一些情侣衫之类的东西。尤其在情人节、圣诞节、生日,这些在大学生看来充满浪漫色彩的日子里,昂贵的巧克力、999朵玫瑰花都透着浓浓的爱意,甚至白金项链、手机、高档化妆品也进入大学生送给情侣的礼品清单中。
一切都是“面子”惹得祸?
当代的大学生们已不再满足于宿舍、教室、图书馆三点一线的单调生活娱乐、运动、手机、电脑以及新型的工厂产品也都成了大学生消费的热点。手机、电脑、MP3成为大学生的新三大件,购买这些数码产品也成了学生消费的大头。林大艺术学院一名姓李的同学对记者说:“刚入学时,我们班几乎每个人都有手机,自己没有多尴尬啊,也只好买了一个。后来,电脑又在班里普及了,不买吧,显得落伍,咬咬牙就买了一台。现在MP3又流行了,这形势真是一天一个样!”
记者发现,时至今日,众多国际运动品牌已成为一些学生“面子工程”中不可缺少的部分,有些学生甚至觉得打球时不穿名牌就会低人一等。“死要面子活受罪”是中国的民间古语,中国人都要面子,但过度的要面子势必会造成物质上的攀比,你有手机我也要有,没有的话就会被人笑话,你有电脑我也要有,总是用别人的电脑会被人笑话,穿的不能太土,吃的不能太苦,对自己的一点点心理安慰最终就变成了花费越来越多,消费越来越高。这些虚荣消费无疑增加了大学生的负担,没有了借,借了再还,慢慢地造成消费的恶性循环。
他们怎么会那么有钱!?
对于一个还没有独立经济来源的大学生,这无疑是很大的一笔数目。那么他们怎么会那么有钱?钟山学院的一位同学一语道破主题:“我们同学的父母好多是大经理,大老板,最多的就是钱。花完了再向家里要,来不及还银行透支卡,哪里用得着勤工俭学啊。就算有些同学周末做兼职,还不够一顿饭钱呢!”
苏宁电器数码专柜前,一位家长正在选购相机,他向记者大诉苦水:“大学里同学们都有相机,DV之类的高档产品,虽然我们觉得没必要,但是孩子要时间长了,说是必需品也是没办法的事啊。我一个月的工资也就3000多元,买个相机也差不多花完了。狠狠心也只能买了啊。”
但对这种“父母心”,南大教务处李主任认为,很多家长自身不重视节约,潜移默化地影响了学生。“家庭节约教育的缺失也是造成学生大手大脚的重要原因”。“提到这方面问题,很多家长不以为然。对学生的要求,家长也多是一味满足,越发刺激了他们的消费欲求。”一位家长说:“就这么一个孩子,自己也能负担得起,只要孩子需要,我们都会尽量满足的。”不少家长都有这方面的想法,对孩子几乎有求必应,在日常生活中只是偶尔督促孩子节俭。
南京农业大学一位退休老教授对大学生奢侈消费表示出强烈担忧。他认为社会是大学生高消费的母体,可是当这种高消费超出了大学生资本承受能力底线大学生高消费的追求也就发生了质的蜕变。
奢侈品消费的蔓延,有经济、社会等多方面因素,但不可忽视的是其心理因素。当身边高消费群体增多时,大学生出于从众和攀比,逐渐从接受、购买到养成习惯,导致大量年轻的奢侈品消费者骤增。但当购买奢侈品成为一种依赖和派遣方式时,即形同上瘾,重者为心理疾病,需要及时引导和一定的心理健康教育。
记者手记:
大学生“摆谱”谁之过!
大学生走在社会的前沿,代表着一种新锐和前卫,超前消费本是无可厚非的。可是奢侈品还是必需品?作为社会新知识的领航人,大学生要有一个准确的衡量标准.名牌服装,高档产品固然能够提升人的品位,可是名牌打造出来的是不是一个有价值的可用之才还令人怀疑象牙塔里的爱情是否经得起风浪的考验坚守住最后的阵地至今是困惑大学生们的谜团。不要一失足成千古恨把自己感慨定格在80年代是一种悲哀。
大学生要有追求但不是光鲜的外表浮华的青春。自我的发展并不排斥个性的独立只要我们理性地把握好行为的分寸,过于奢侈容易导致大学生自私、偏隘、唯我独尊、缺乏自理能力,也就谈不上发扬我们中华民族勤俭节约的传统美德了。
大学生社会经验少,缺乏辨别能力,极易受到商人和商业传媒竭力吹捧和推销的攻破,不由自主地卷进金钱的漩涡里,迷失了自己本来就十分脆弱的价值底线。很多大学生没养成相应的理财能力,花钱无度,高负债消费使他们尝到“资不抵债”的苦果。诚然大学生过度攀比的心理不容质疑,可更需要家庭和社会,给大学生提供一个健康的消费环境,合理引导大学生走向理性消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