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6日上午10时许,武汉市最早、也是最大的廉租房小区惠民苑里,飘荡着悠扬的女声——47岁的张汉英,正在好姐妹南谷家中练歌。
她们俩从小在孤儿院里长大,都是残疾人,如今同住惠民苑。
每个周一、周三的下午,两人总要开着助动车去学歌。
“就是蛮想原来租住在江汉区邬家墩时的街坊。他们条件都比我好,所以都照顾我,总陪我打毛衣、说话。现在有些邻居不好相处。”
像张汉英这样的廉租户,惠民苑里共有149户,都是从武汉三镇各处集中来的,基本上是低保户,靠低保金与政府的各项救助生活。
由于小区里困难户扎堆,一些救济指标有限,大家难免相互比着,“暗中较劲”,所以“不太好处”。
外面的眼睛,又常触动他们敏感又自尊的神经。
一名79岁的太婆说,廉租房小区和旁边的佳园小区是同一个房产商开发的,本打算连通,但佳园小区的居民一直不同意,认为他们这些穷人、残疾人“影响环境”,最后只好在惠民苑外全围上院墙,又在铁路边专为廉租户修了一条小路。
“廉租房小区就像是穷人区,孩子从这里走出去总觉矮人一截,在学校里,她从不让老师与同学知道她的住址。”居民李女士说起这事时,有些无奈。
江汉区常青街扬子社区,也有48户廉租户,住在两栋楼房的两个单元里。社区主任胡娟说,她也接到类似反映,“廉租户集中了,是容易形成这种印象。”胡娟说,好在这里的廉租户没有被围起来隔出去,而是与社区融合在一起。所以,我们鼓励他们跟周围居民多来往。
“邻里间嘛,免不了矛盾,社区就经常来摸情况,帮他们解决矛盾,低保、慰问等也很慎重,不让他们觉得厚此薄彼。”
廉租户说,喜欢那种与常人“混居”在一起的感觉,那样,不容易被贴上“穷”标签。
他们心底,渴望着平等的交流……(记者张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