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京日报报道“朱元璋把大明王朝的都城定在南京后,废中书省和丞相制,改地方行政四级制为三级制,编定《大明律》,在南京奠定了明清帝国500余年政治文化根基。”昨天,在大行宫会堂举行的第58期新城市“市民学堂”上,凤凰出版集团副编审马渭源为市民讲述“大明王朝与古都南京”时如是说。
南京在65年间留下许多之最
“作为都城,南京有着短命王朝的历史阴影,为什么朱元璋还要选择南京定都?”马渭源说,因为南京是当时的财税中心和文化中心,虽然南京作为大明王朝的都城仅有65年时间,但明清帝国500多年的政治文化根基却就此在南京奠定。1368年,朱元璋定都南京后,废除中书省和丞相制,由皇帝直接统领六部,不再沿用唐以来的“三省六部制”,后被清王朝沿用;把元朝由行省、路、府(州)、县构成的地方行政四级制改为行省、府(州)、县三级制,奠定了明清500多年地方行政体制格局;编定《大明律》、《大诰》等法律法规,清王朝将其沿用为《大清律例》;创立“八股”以及乡试、会试、殿试等一整套科举取士制度,沿用至清末……这样,南京在奠定明清政治文化根基的同时,也留下了许多之最:开创了大一统帝国南北中心多重选择的新局面,为世界大国政治、经济、文化中心的开创定了历史先例;政治中心与经济文化中心的三重合一,奠定了传统社会后半期大一统帝国统治的基本格局;渤泥国王来访、郑和下西洋,让南京扬名海内外;编定了中国古代最大的百科全书《永乐大典》……
“二百五”源自朱元璋
大明王朝定都南京,不仅给南京带来了不少“之最”,还基本确定了南京地方文化,形成了徽州文化为主体、江南文化与苏北文化为辅的混合文化;不但奠定了南京今后几百年的发展格局,还改变了当时南京人的生活。马渭源说,朱元璋修建的明代南京城,宫城就是现在的明故宫。皇城东北到钟山、北至玄武湖、西北到狮子山、东南至秦淮河,共有13座城门。以后的几百年间,南京一直在明城墙内发展。当时的南京,秦淮河一带的民居是典型的徽派建筑,语言则形成了一种以皖南方言为主混杂了南腔北调的独特语言。“更为有趣的是,南京人熟知的‘二百五’就源自朱元璋。”马渭源说,朱元璋定都南京后,发行大明通行宝钞作为货币流通。谁知,大明通行宝钞容易损坏,老百姓不喜欢用,私下里还是用银两作交易。朱元璋于是下令,有举报老百姓不用大明通行宝钞交易者,赏银250两。从此,老百姓就把那些举报的人称为“二百五”。
5个证据证明建文帝没有死
“大明王朝定都南京,除了给南京带来影响外,还给南京留下了很多故事和传说。”比如,朱元璋将帝位传给孙子朱允后,不甘被削藩的燕王朱棣起兵南下,发动“靖难之役”。南京城破后,建文帝朱允下落不明。虽然朱棣说建文帝被明故宫的大火烧死了,但一直以来,有人说建文帝出家了,有的说他流落海外,种种传说和故事一直流传至今。“不过,我倒是觉得,有5个证据证明建文帝没有死。”马渭源说,一是建文帝的太子到了哪里?建文帝的二儿子被朱棣关在凤阳几十年,太子如果没有跟建文帝一起逃走,不可能生不见人、死不见尸。二是玉玺到了哪里?明故宫的大火可以把人烧死,但不会把玉玺化为灰烬,肯定是被建文帝带走了。三是为什么郑和下西洋会带着锦衣卫?郑和的队伍中,有1万多士兵保护安全,怎么会带着作为特务的锦衣卫。四是作为臣下的胡为什么能够夜访朱棣?当时,朱棣已经睡下,被朱棣派出去寻找建文帝的胡要立即见他,而朱棣在见了胡后兴奋不已。可能的解释是胡找到了建文帝。五是有了锦衣卫这个特务机关,为什么还要设立东厂?这说明“靖难之役”后,朱棣知道建文帝未死,迫切需要一个强有力的专制机构来巩固政权。南京日报记者 宋广玉
下期预告
早春时节话茶艺
红茶、绿茶、花茶、普洱茶……龙井、毛峰、碧螺春、铁观音……茶的种类不同,它的称呼也不同,功效更是大相径庭。与我们生活密切相关的茶,究竟有着怎样的历史和功效?它的发展变化背后又有哪些有趣的故事?我们应该怎样选茶、饮茶?3月31日上午9时,中国茶叶学会副理事长、研究员张定,将走进大行宫会堂,在第59期“市民学堂”上,以“早春时节话茶艺”为题,向市民介绍茶文化传统,传播科学饮茶知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