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小学进入新学期后,校园内外又涌动起帮困助学的热潮。然而人们在对困难生“解困”的同时,却往往忽略了对他们的心理“减负”。这个问题亟待引起重视。
现在不少困难学生,一方面承受着家庭经济拮据的压力,另一方面也承受着心理压力。
据了解,有些地方还把困难学生组织起来,成立某某“俱乐部”,搞些集体活动。笔者以为,不必把他们集中起来,免得经常碰在一起“触景生情”,而是应当让他们忘掉受资助的身份,与其他学生一起参加所有正常的活动。如果把困难学生从学生群体中分离出来,单独安排活动,反倒不利于他们心灵的安宁。
困难学生也都有强烈的自尊,对他们的资助,应以“尊重”支撑,不应使其产生新的心理负担。要明白捐资助学者与困难学生之间是平等和谐的关系,不该受什么权利、义务的制约,不要被浅薄的施恩与报恩的想法所左右,双方应当更注重思想感情和道德责任的升华。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