县域经济是国民经济发展的基础,其发展状况如何,既影响着国民经济结构的调整,又影响着地方经济的发展进程。近些年由于金融机构体制改革、商业银行贷款审批权限上收、信用环境不佳、金融机构信贷投入减少等原因,导致金融支持县域经济乏力,这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县域经济增长。
一、贷款难与难贷款的矛盾。企业方面,由于县域经济结构调整滞后,产业结构、产品结构不合理,缺少优良的企业群体,因此,一些企业由于不具备基本贷款条件,得不到银行贷款。而银行方面又苦于寻找不到优良客户,找不到合适的贷款对象,增加信贷投入的空间狭窄,致使大量的资金运用不出去。以某县级市为例,截至2006年12月末,该市各项存款余额达413823万元,比年初纯增33638万元,各项贷款余额为167850万元,比年初仅增加9868万元,新增存款是新增贷款的3.41倍。金融机构闲置资金不得不大量上存,这既减弱了对县域经济发展的支持力度,又减少了金融业的收益,致使银企双方互不满意,互不理解。
二、县域经济与金融协调发展的矛盾。一些地方政府和企业部门认为,当前金融改革和信贷策略限制了欠发达地区县域经济的发展,银行贷款条件过于苛刻,因而对银行的改革、效益等不太关心,对银行收贷收息问题不去过问,还停留在习惯以贷款多少来衡量金融机构对地方经济发展的贡献大小上。而县域金融部门认为县域经济金融环境差,社会信用观念不足,担心贷款投入后会形成新的不良资产,不能以发展的眼光去看待正在好转的县域社会信用环境,一定程度上存在消极等待和无所作为的思想。
三、加大信贷投入与防范金融风险之间的矛盾。由于县域融资条件相对狭窄,硬件不硬、软件不优,因此对银行信贷投入的需求强烈,纷纷要求银行放宽贷款条件,加大信贷投入力度,但县域金融部门考虑风险控制和严格的内部约束机制,不敢贸然放贷。
四、信用缺失与货币政策传导缺少良好环境的矛盾。当前,县域信用基础还十分薄弱。一方面,在经历了几十年的计划经济时代后,传统道德范畴的诚信观念已相当淡漠。另一方面,现代市场经济信用理念还远没有建立起来,信用观念的真空还不同程度地存在着。部分国有企业依然错误地认为,企业和银行都是国家的,借钱就可以赖着不还。个别地方政府还在过度干预经济,甚至直接支持企业逃废债务,妨碍了投资行为和投资力度的进一步加大。信用危机对金融支持县域经济发展产生了明显的负面影响,失信行为让投资者望而却步,影响着货币信贷政策的有效传导,严重制约着国家宏观调控政策作用的发挥。由于信用环境不佳,企业不敢大胆投资,银行不敢正常放贷,稳健的货币政策及在支持经济发展中防范化解金融风险的货币信贷政策难以落实。据调查,在未得到贷款的中小企业中,近50%是因这些企业信用记录差,未按时偿还银行贷款或有逃废债记录,使县域金融机构不得不“惜贷”。
(作者单位:人民银行宁安市支行)(黑龙江日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