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狐网站
搜狐 ChinaRen 17173 焦点房地产 搜狗
搜狐新闻-搜狐网站
新闻中心 > 综合

北京城事——民俗大节二月二(组图)

  传说龙为百虫之精,龙来了,百虫也就躲藏起来了……旧时春节,一进腊月就开始了,直到转过年来的二月初二,才算告一段落。解放以后,凡事破除迷信,许多老例儿都不讲了,这种盛况我们这代人也很少见过。但二月初二这天赶着剃头,在我们家,却一直实行着,没有废除。
剃“龙”头民间有一种说法:人们要赶在年三十以前把头剃了,是因为正月里不准剃头。为什么呢?据说正月剃头死舅舅,既然关乎娘家人的性命,则兹事体大,也就马虎不得了。因此,在北京,进了正月,理发馆的生意是很清淡的。大家都期待着“二月二,龙抬头”的这一天,龙头抬了,我的头也该剃了,理发馆的生意随着也就火爆起来了。这是说的过去,现在没有多少人在乎这些了。在今人看来,这种说法不仅没有根据,而且很荒谬。但它流传很广,说起来很多人都知道,而追根究底的话,却又语焉不详。我翻了很多书,也没找到它的出处。不过,这种情况在民俗里太常见了,所谓妈妈例儿,老太太们最信这套,我们却不必太较真儿。引龙回二月初二的风俗,除了爆炒玉米外,最流行的是“引龙回”,亦名“引钱龙”,就是取灶灰从户外水井边撒起,一路逶迤步入宅厨,旋绕水缸,成一弯弯曲曲的灰龙。明朝的沈榜在《宛署杂记》中记载:“都人呼二月二日为龙抬头,乡民用灰自门外蜿蜒布入宅厨,旋绕水缸,呼曰引龙回。”小时候,我在京郊,还见过房东家掏了灶膛的灰,沿墙根儿一路撒来,绕水缸一圈而止。小孩子做这事最有兴趣,轻轻的灶灰一点点撒开,蜿蜒不断,连缀成线,觉得很好玩。进香祭神佳节已过,冬去春来,天气渐暖,万物萌生,人们要耕种锄刨,开始新的一年的生产了。中国自古以农业立国,靠的就是风调雨顺,龙是管雨的,“云从龙,风从虎”,所以,对龙自然要非常敬重。那时,住在北京的人们,不论贵贱,到了二月二龙抬头这天,都打扮得漂漂亮亮的,男男女女额头上都贴了金字,相约到涿州的碧霞元君庙进香,希望得到神仙的眷顾。这种盛景,所表达的其实是人们的美好愿望。龙须面、太阳糕就像很多的民间节日都离不开吃一样,二月二这天,也有很多讲究。翁偶虹先生曾介绍说,龙鳞就是春饼,而龙须面就是京城之打卤面。除此之外,吃的还有一种,名曰“太阳糕”,是用来祭太阳神的。民间有在二月初一这天祭太阳神的习惯,后将土地神的生日也纳入其中,改在二月二,称中和节。《燕京岁时记》记载:“二月初一日,市人以米面团成小饼,五枚一层,上贯以寸余小鸡,谓之太阳糕。都人祭日者,买而供之,三五具不等。”这种糕是用米粉蒸制的,也有人用江米。而鸡是太阳的象征,鸡鸣,则太阳升矣。解玺璋
  讲述之一北京发型比上海保守城里人对二月二的印象,首推“剃龙头”,出了正月,一头乱发而来,精神抖擞而去,抛却三千烦恼丝。又到二月二,我们寻访了两位理发师,跟着他们,回忆当年理发馆的时尚。1956年周总理号召支援北京服务行业建设,上海最有名的华新、紫罗兰、云裳、湘铭四家理发店进京组建四联理发店,至今已经五十一年。七十岁高龄的吴永亮老师傅现在是四联在聘的年龄最长的员工,吴师傅很有兴致的回忆起一段段往事——1956年我跟湘铭进京的时候才19岁。领导就安排我们在西单有一家“西单第一”先实习实习,了解一下北京顾客的要求。我们到那儿一看,北京和上海的要求完全不一样。北京以前是皇城,相对来说,比较保守,发型比较简单。那时候北京做头发,都是电烫,烫完了拿手卷成大花,然后拿梳子梳通了就好了。在上海,我1950年学徒的时候就已经见过冷烫了。等到四联开业,那在北京简直就轰动了,为什么呢?带来了新颖的技术和新颖的发型。北京以前只有大花,我们来了以后就可以做波浪了。那时候像马连良、梅兰芳这样的名人包括他们的家人都来我们这里的。五六十年代做头发都是电烫、火剪烫,样子嘛,大花、波浪,基本就是这样了。到了文革就不许烫头了,那时有个口号,理发叫搞搞卫生,不要样子的,只要短一点,显的干净就可以了。什么时候恢复烫头的呢?改革开放以后。开始是文艺界的人,要单位开介绍信,说有出国演出任务。后来介绍信太多了,就不限制了。随着时代的变化、人们素质的提高,对发型的变化也在不断改变。以前烫头,有个花就可以了,现在不一样了,要求提高了,要符合身材,符合脸型,符合头型,还要体现个性。我觉得我从事的这个行业还是很高尚的,为什么呢?因为我给人们带来了美。讲述之二“板寸”这个词是我们家发明的二十年前,大概没有没听说过“板寸”的,那是当年北京男人最时髦的发型。那时候街头巷尾大大小小的理发店门口都挂着剃板寸的招牌,可要说剃板寸最火的就得说是地安门“板寸王”。“人不说吗,要没剃过板寸,那就不算是北京人。”板寸王家的老三媳妇回忆起当年的情景时说,“板寸是我公公婆婆看完杜丘(电影《追捕》中高仓健饰演的男主角)之后自己琢磨出来的,连板寸这个词都是我们家人自己起的。以前人都留分头啊、盖头啊、爆炸式啊什么的。板寸一出来,一下就火了。全北京四九城的人都跑我们家来剃头,还有外地特地到北京找我们剃头的。”“最火的时候就八十年代末到九十年中,天天来剃头的得排队。屋里就四把椅子,装不下那么多人,都排在外边,人多的时候等俩仨小时太正常了。人路过的还奇怪呢,以为这卖什么吃的呢,一看是理发的,人又问是不是免费理发的。您想吧,就这么火。有的学生要理,得上学啊,家长就过来排队,一排排三四个小时,到中午孩子放学了过来正好理头。好多家长都替孩子来排队。”“那时候也有好多名人来剃板寸,你像冯小刚、谢园,唱歌的李杰、还有那个说相声的洛桑,都来过。可规矩了,该排队排队,该交钱交钱,没有耍大牌非要排前边先理的。那时候每天人都特多,理完就走,也没顾得上说什么。”“后来外边有好多店都写着跟板寸王学的手艺,那都是他们自己说的,我们没交过外人。那会最忙的时候一天能剃一百多人,我老公他们兄弟三个加上我,轮班干,吃饭就五分钟,随便买点好弄的吃了就完了。”“好多人来偷着学,以前我们家这店在地安门十字路口那儿,有的人就站马路对面拿着高倍的望远镜看我们是怎么剃的,然后自己回去开店。”“现在有点不行了,一个是板寸跟不上了,现在年轻人很少有剃板寸的了,人都要那样的,有点穗,学韩国电视剧。再一个,建平安大街,我们从地安门搬到平安大街东官房一带,好多老顾客都丢了,人找不到地儿。”“甭管怎么说吧,板寸在北京至少火了有十年,那时候外地没有板寸。要不怎么人说呢,你要没剃过板寸,那就不算是北京人。”北京发型50年
  上世纪50—60年代:人们对发型的要求是干净、整齐、持久。理发馆普遍使用电烫、火剪烫技术,女式发型呈大花、小花、波浪式,男式发型以分头、背头为主。外观比较生硬、死板。上世纪60—70年代:由于时代环境限制,取消烫发,男女发型基本统一。女性以齐耳式运动头、革命头为主,男性以寸头,短分头为主。上世纪80年代:随着社会环境的逐步宽松,人们对发型的要求逐步提高,烫发技术开始恢复,开始出现冷烫技术。通过与国际美发界技术交流以及美发工具的改进,发型花样有较大变化。在外观上,借助摩丝的效果,开始出现早期的发型艺术。上世纪90年代至今:港台流行时尚对北方影响较大,这期间漂染技术引进内地,人们对发型的要求逐步摆脱从众心理,开始追求个性化、层次化、色彩立体化。纵观50年来北京发型的演变,总体上是按照从死板到自然、从统一到个性、从平面到立体的过程发展的。四联美发/供图撰文除署名外均为盛超
用户:  匿名  隐藏地址  设为辩论话题

*搜狗拼音输入法,中文处理专家>>

我要发布Sogou推广服务

新闻 网页 博客 音乐 图片 说吧  
央视质疑29岁市长 邓玉娇失踪 朝鲜军事演习 日本兵赎罪
石首网站被黑 篡改温总讲话 夏日减肥秘方 日本瘦脸法
宋美龄牛奶洗澡 中共卧底结局 慈禧不快乐 侵略中国报告



搜狐博客更多>>

·怀念丁聪:我以为那个老头永远不老
·爱历史|年轻时代的毛泽东(组图)
·曾鹏宇|雷人!我在绝对唱响做评委
·爱历史|1977年华国锋视察大庆油田
·韩浩月|批评余秋雨是侮辱中国人?
·荣林|广州珠海桥事件:被推下的是谁
·朱顺忠|如何把贪官关进笼子里
·张原|杭州飙车案中父亲角色的缺失
·蔡天新|奥数本身并不是坏事(图)
·王攀|副县长之女施暴的卫生巾疑虑

热点标签:章子怡 春运 郭德纲 315 明星代言 何智丽 叶永烈 吴敬琏 暴风雪 于丹 陈晓旭 文化 票价 孔子 房价

说 吧更多>>

说 吧 排 行

茶 余 饭 后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