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瞭望》文章:新贸易保护主义威胁
中国已连续13年成为世界上遭受反倾销调查和被实施反倾销措施数量最多的国家
文/倪月菊
来自世界贸易组织(WTO)发布的信息显示,截至2006年,中国已连续13年成为世界上遭受反倾销调查和被实施反倾销措施数量最多的国家。
近年来,随着经济全球化的发展和多边贸易体制的逐步加强,关税、配额、许可证等传统贸易保护措施的作用大为削弱,而贸易保护主义并未因乌拉圭回合协议实施带来的贸易自由化的强化而退潮,反而正随着国际竞争的日趋激烈而更趋猖獗。
许多国家、特别是发达国家频频采取表面与国际贸易规则不直接冲突的各种保护措施,这些措施常常以保护人类健康、生态环境和消费者权益以及推进所谓的“公平贸易”面目出现,其理论依据、政策手段、目标对象和实施效果都与传统的贸易保护主义有着显著的区别,因而被冠以“新贸易保护主义”、“新重商主义”或“经济民族主义”等名称。
严重影响我国外贸发展
“中国威胁论”是使中国遭遇更多的新贸易保护主义的主要原因。中国是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国家。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的经济取得了长足的发展,在国际上的政治、经济地位越来越高,至今已经成为世界上第三大贸易国。由此引来了发达国家,特别是不同意识形态的发达国家的一片“中国威胁论”的叫嚣。
一方面发达国家想利用中国广阔的市场空间,作为其成熟的商品市场和投资场所,另一方面又担心面临来自中国的强有力竞争。由于发达国家的这种态度,使中国在国际贸易中遭遇了更多的、比常规贸易保护更隐蔽的新贸易保护主义的障碍。
同时,也应该看到中国自身的一些原因也给新贸易保护主义的滋生提供了土壤。如:中国出口产品的质量和技术含量相对较低,使得中国的出口产品更易受到发达国家技术性贸易壁垒的限制;我国的相当部分企业由于在生产过程和包装上缺乏环保意识,导致产品因达不到“绿色产品”需求而频频被其他国家限制入境;政府在宏观管理和调控上也存在诸多问题,等等。
近年来盛行的新贸易保护主义,对中国外贸已产生重要影响。目前,中国几乎所有的出口产品都受到了对象国的技术性规章和规范、包装和标签的要求、检验和检疫的规定、环保等方面的限制。由于技术性贸易壁垒,中国每年受影响的贸易额超过500亿美元,特别是中国成为WTO的正式成员国后,这种影响与日俱增。
随着贸易摩擦不断加剧,中国外部经济风险开始向宏观层面渗透。中美贸易的巨额顺差已成为影响中美政治经济关系的重要因素。美国由对中国产品实施贸易制裁开始向人民币汇率、对华投资、技术出口等领域全面施压;在欧盟政府对中国产品频繁设限的同时,当地不少企业与中国厂商的矛盾出现了激化的趋势。
新贸易保护主义五大特点
与传统贸易保护主义相比,新贸易保护主义具有名义上的合理性,形式上的合法性,范围上的广泛性、技术上的歧视性和对多边规则的挑战性等特点。
名义上的合理性。“新贸易保护主义”以保护生命、健康、环境和资源以及经济可持续发展为由,实现其贸易保护名义上的合理化。以往的贸易保护理论关注的焦点主要是经济问题,重点是产业的发展。但新贸易保护理论关注的重心已由经济问题扩展到社会问题。
劳工标准、社会责任国际标准认证(SA8000)、产品质量认证标准、动植物检疫标准等日益成为发达国家实行贸易保护的重要手段。如:以保护公平贸易为由,滥用WTO反倾销、反补贴和保障措施条款,通过征收高额的反倾销税或者激励企业实行反倾销的方式,达到限制进口的目的;以保护消费者安全和健康为由,通过建立新的动植物检验检疫措施、环境技术标准等削弱对方优势产业的国际竞争力;以维护劳动者的基本权利为由,通过建立新的社会责任国际标准认证,削弱发展中国家在劳动密集型产品的国际竞争力,等等。
形式上的合法化。在传统贸易保护框架下,贸易保护的形式主要是通过关税壁垒和非关税壁垒等限制进口,以保护国内产业。受WTO降低关税和取消非关税壁垒等的影响,新贸易保护形式也发生了新的变化,在反倾销、反补贴、保障措施等传统保护手段仍被频繁应用的同时,技术壁垒、绿色壁垒、知识产权保护、劳工标准等贸易壁垒花样翻新,应用范围更加广泛。这些“新贸易保护主义”措施借口以国际公约或多边规则为依托,具有“合法”的外衣。如通过多边贸易谈判将发达国家比较优势产业纳入WTO的框架,迫使其他国家开放市场,以扩大出口;通过确立劳工标准、技术标准等达到全面禁止进口的目的。
还有,反倾销本是顺从了WTO所倡导的自由贸易须合法适度保护这一固有要求应运而生,并被纳入国际贸易多边规则之中的。但发达国家并未严格按照反倾销守则去实施,而是借反倾销合法之名,行贸易保护之实,并使其带上浓厚的政治色彩。而今,反倾销已成为新贸易保护主义的主要手段,其主要的指控对象是中国在内的非市场经济国家和“前非市场经济国家”。
范围上的广泛性。由于全球性的产业结构和国际分工的调整,新贸易保护不仅仅局限于某产品、某行业或某领域,而是只要对一国的产业、市场构成一定的威胁,就会受到贸易保护措施的打击。贸易保护的范围呈现出无所不包的态势,涉及范围不仅包括传统的货物贸易,还逐步延伸到服务贸易、投资、竞争、知识产权、汇率政策等。
技术上的歧视性。由于发达国家科技发达、技术水平高,为保证其在国际贸易中处于有利地位,往往制定一系列标准、法规、市场准入制度,限制其他国家产品进入本国市场。发达国家除普遍要求出口到其他国家的产品必须通过ISO9000质量认证和ISO14000环保认证外,如欧盟还要求相关产品通过CE认证,欧盟、日本、美国对相关产品还要求实施HACCP(危害分析与关键控制点)认证。而发展中国家整体生产力水平低,技术装备落后,往往不可能完成这些认证,或是完成这些认证的成本极高,导致在国际市场竞争中产品竞争力下降,甚至完全丧失竞争力。因此,新贸易保护主义在实施上具有极大的技术歧视性,在国际贸易中遭遇技术性贸易壁垒的主要是发展中国家。
对多边规则的挑战性。一般来说,多边规则应高于国内法。但由于目前各国对如何处理国际法与国内法的关系缺乏统一标准,因而,在如何对待已承诺的多边规则及其在国内的适用程度上,各国仍存在一定差异。一些国家只执行符合自己国家利益的多边规则,很多时候将国内法凌驾于多边规则之上。如根据美国贸易法案中的“310”条款,美国可以对来自国外的“不公平”和“不合理”的贸易活动采取单边贸易制裁。为维护本国的贸易利益,美国多次启动或威胁启动该条款处理贸易纠纷,公开向WTO的有关规则挑战,严重损害了WTO的权威性,并为其他国家处理国内法与国际法的关系产生了负面影响。
新贸易保护主义大旗下的新贸易壁垒,有顺应保护环境和尊重人权世界发展潮流的意义,但以保护消费者、劳工和环境之名,行贸易保护之实,给推动公平贸易和自由贸易带来隐患和障碍。近年来国际贸易摩擦显著增多,正是源于新贸易保护主义的抬头。
突破新贸易保护主义障碍
突破新贸易保护主义障碍,已成为中国外贸出口的当务之急。
从政府的角度看,需要充分发挥政府的主导作用,强化职能部门的管理职能。我国政府应该着手尽快调整、制定与国际标准相一致的国家标准。中国的产品质量标准种类多、门槛低、不规范是事实,政府应借着入世有关法规大调整的有利时机,尽快调整、制定与国际标准相一致的国家标准。同时要组织专门人力研究国外技术性贸易壁垒体系、反倾销调查体系和绿色壁垒体系,建立国外贸易保护预警机制,及时向企业传递国际市场的新情况,及时发布预警信息,帮助并指导国内企业突破国外新贸易保护主义的障碍。此外,应坚决反对任何国家针对中国实施的歧视性政策,一旦发生贸易摩擦,政府应充分利用WTO解决双边和多边贸易纠纷的协商机制,帮助国内企业维护正当权益。
从企业的层面看,需要全面了解WTO规则,学会利用世界贸易组织规则依法保护企业自身合法权益,不能对新的贸易保护主义漠然置之,要成为“会哭”的孩子,而不是沉默的孩子。同时,中国的企业要注重支持和培育具有自主知识产权和自主品牌的商品出口,提高出口商品附加值。再有,中国企业不应盲目扩大出口,避免在国际贸易中打价格战,自相残杀,给新贸易保护主义者提供口实。除此之外,企业还应自觉增强环保意识,努力使自己的产品成为“绿色产品”;在遭遇技术性贸易壁垒时,加强与政府联系和代理商的沟通,争取他们的支持与帮助。惟其如此,才能在今后愈来愈激烈的国际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
(作者为中国社会科学院世界经济与政治研究所研究员)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