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有熟练工人,来两三百人我都要”
“我们开出的工资跟沿海企业差不多,你还不用每年挤火车回家过春节,成都的生活开支比沿海低,再说以后你又不会选择在那么远的地方安家……”
成都市双流县一家制衣公司的老总熊兴海,日前亲自来到本县白沙镇举办的招聘会上,向应聘者列举了一堆留在本地打工的好处。
在这个招聘会上,团四川省委和团成都市委携手,启动了“四川省暨成都市农村青年转移就业服务月”活动。记者从参加招聘会的一些企业主那里了解到:尽管企业身处四川这个劳务输出地,但由于很多青壮年劳动力选择到沿海等地打工,导致正在发展中的本地企业面临着用工短缺的烦恼。
“农村青年转移就业服务月”启动当天,团组织在成都14个区县分别举办了现场招聘会,300多家本地企业拿出3万多个岗位,和农民进行了面对面的“双向选择”。
熊兴海的公司正面临着不小的用工缺口,“如果现在有熟练工人,来两三百人我都要”。熊兴海拿着漂亮的公司规划图,试图说服那些有工作经验的求职者。他那40多亩的新厂房将在今年下半年投入使用。
“很多业务订单不敢接,因为没有那么多工人来做。”熊兴海说。
成都宏昌食品有限公司也面临着40人的用工缺口,公司负责招聘的人士说,作为农副产品加工企业,公司十分需要一些本地工人。
既不耽搁农活,又能打工赚钱
双流白沙镇的招聘会现场人头攒动,千余名当地农民前来求职。他们抱着一个愿望,那就是不用千里迢迢地跑到沿海地区,而在离家不远的地方就能找到一份工作。
白沙镇党委书记王安宁说,当地农民在收获农作物后,有了季节性的农闲,就会选择在老家附近打工,“这样既不耽搁农活,还能利用农闲时间打工赚钱”。
在这次活动中,团成都市委特地印制了一份“就业创业信息汇编”,发布了7000余个用工岗位的信息,列出了经劳动部门认定的优秀职介机构、培训机构、维权热线等,方便了求职者。
白沙镇的王慧多年前曾出省打工,但不久就回家了,“招聘的人说得很好,可是去了外地才发现完全不是那么回事。”
这次,她约了好几个姐妹一起,拿着“就业创业信息汇编”来找工作,心里踏实多了。
四川本地就业机会的增加,还把远在外地的四川打工者吸引了回来。来自绵阳的敬思凤以前在江苏省张家港市打工,她听说家乡近年新建了不少企业,工资待遇也跟沿海地区差不了多少了。于是,今年1月份,外出打工2年多的敬思凤回到家乡,决定不再出去了,而是留在离家更近的成都工作,“在沿海买东西不便宜,我1个月1200元的工资,光生活开支就要花去将近一半。”另外,离家太远,回来一趟很不方便,这也坚定了她就近找工作的想法。
招个满意的工人不容易
熊兴海的制衣公司招聘台前比较热闹,前来咨询的人也不少,但他有点失望。“10多人来报名,我只相中2个人,其他人都缺少工作经验。”
两位中年妇女前来询问,熊兴海得知她们只用过脚踏的缝纫机,而不会用电动缝纫机时,毫不犹豫地摇了摇头。他告诉记者:“我想招的技术工人现在大多在沿海打工,留在家中的很多人没有经验。”
熊兴海不敢自己出钱培训这些经验空白的工人,因为他听说过有的企业把工人培训好了,工人就跑到沿海去打工了。
也有的企业抱怨,上个世纪80年代出生的一些求职者,没有他们的父辈那样吃苦耐劳了,达不到企业的聘用标准。成都鑫爻食品公司的负责人应勇表示,公司最缺的是搬运工和业务员,这两种岗位聘用过一些20多岁的求职者,他们刚一开始工作就嫌搬运工作累,嫌业务员工作跑得太辛苦,期望能到管理岗位上工作,达不到目的就辞职。
“管理岗位当然会待遇高一些,劳动强度低一些,但是一个刚到公司的年轻人,没有通过一段时间吃苦耐劳的表现,公司不可能考虑把他放到管理岗位。”应勇说,“现在四川很多地方的政府都在搞农民工培训,我建议在培训中要加强对劳动观念的引导,让青年劳力学会更踏实一些。”
还有一些四川企业认为,用工紧缺的问题与工资有关,尽管近年来本地企业在工资待遇方面有所提高,但是跟沿海地区的企业比起来,差距依然存在。
为农村青年和用工企业搭起鹊桥
四川省劳务开发暨农民工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提供的一组数据显示,从2005年到2006年,四川农民工在本省和出省务工的人数,分别增加了20万和200多万。从趋势来看,远赴外省务工还是主流,但可以看出省内的就业机会也在增加,留在本地打工受到了不少农民的青睐。
马绍兴是四川省劳务开发暨农民工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的常务副主任,他总结说,这是因为在本地务工具有“安全系数大,务工成本低”的特点。
“农民工在省内打工可以避免语言障碍、维权困难等问题;在本地务工还可以方便照顾家庭和农活,解决了留守儿童等一系列的社会问题;出远门打工,即使多拿了一些工资,很多也会消耗在交通、食宿等成本上。”
作为“农村青年转移就业服务月”活动的主办方,团四川省委有关人士表示,随着四川本地企业的不断发展,企业对劳动力的需求越来越大,于是团组织把“农村青年转移就业服务月”活动作为服务经济发展的重要举措,通过组织专场招聘会等方式,在农村青年和有劳动力需求的企业之间牵线搭桥。本报成都3月23日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