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年挖山开出一条路
永嘉老农执着修路惠及周边村民
本报记者 曹林波/文 通讯员 李望/摄
核心提示
一条长仅3公里多、宽仅4米的机耕路。一位六旬老人不借助外力,凭着铁镐和小翻斗车,硬生生地把它开凿出来了。
永嘉县潘坑乡石鸟村下西山自然村,73岁的李永川用自己的行动谱写了一段现代版“愚公移山”的故事。在旁人一致认为,老头子只是凭着一股子倔劲,干着一件毫无意义的傻事的时候,他却让一切成为了现实,让周围村庄的老百姓,都切切实实地感受到这条“一个人的道路”给他们带来的变化。
“一个人的道路”占据他的生活
李永川蹒跚着,低着头慢慢地在砂石路上踱着步子。他身上那件蓝黑色的外套上面满是尘土,多半是他在路边拾掇砂石的时候蹭上去的。但是他并不在意。这条路上的每块石头,他都亲手敲打抚摸过,每一颗石子都是他的老朋友了,几乎每天,他都要和它们碰个头,看看哪里还不够平整,哪里的地面有凹陷,哪里的石头需要搬走。
虽然这条让人感到不可思议的道路已经完成了,但是李永川每天的活动,还是离不开这条道路。
一辆卡车摁着喇叭从山下沿着小道迂回盘旋而上,李永川让出道路让卡车通过。卡车司机是山上另一个村子田山村的村民,载着一车修建房屋的材料。车经过李永川身旁,司机特地停了下来,和李永川打招呼。
不仅仅是同村的人,周围其他村子的村民都和李永川很熟,这条道路给他们带来的便利,远远比这个不怎么下山、很少出远门的老人多得多。
还没等李永川把整段路走完,卡车已经折回了,这次卡车上装了满满一车木材。“山上特产松木等木材,这一车能卖4000元钱呢。”李永川说。
60岁时生出修路的想法
在生命的前60年里,李永川和住在山里的其他普通农民没有什么区别,所有的心思都投在山里的几亩田地里,砍竹子、挖草药。如果要去山外面,他就要一早出发,翻越几座山,花几个小时才能来到山下的镇子。
李永川的女儿告诉记者:“以前下山需要四五个小时,任何交通工具在山上都用不上,只能靠两只脚走。我小的时候一直住在村子里,什么车子都没见过,更别说汽车了。那时候我想的就是,什么时候能够看到一辆拖拉机就好了。”
对路的渴望也许一直都深藏在李永川心里。当1996年,与石鸟村毗邻的黄南乡最大的行政村深龙村通上了路的时候,那时候已经62岁的李永川也兴奋了起来。他决定,给自己所在的自然村——下西山村,也修一条可以行车的路。
修路就靠自己的一双手
修路,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
首先,李永川只有一个人,没有帮手。虽然下西山自然村有着数百年的历史,到李永川已经住了几十代人了,但是现在村子里只住着他和他的侄子两户人家。李永川共有6个女儿、3个儿子,现在都已经长大成人,女儿出嫁,儿子也都跑到外地去谋生,有的还有了自己的下一代,他们都不在村子里住着。李永川的老伴在30年前就已经去世了,所以除了侄子有时候搭把手,帮个忙,他没有可以依靠的帮手,只能依靠自己一个人的力量。
这还不是最困难的。依照人们对于开山修路的常识性认识,炸药是必不可少的东西。然而李永川却没办法弄到炸药。没有炸药,他只能用手上简陋的工具——一把铁锹、一辆手推翻斗车来代替。先是一段一段地凿开山中的大石头,然后把平均重达十多斤的石块一块一块地垒成路基。
山里的石头异常坚硬。李永川说,有时候,使尽全身力气一镐砸下去,石头上连条缝也没有,反弹回来的作用力,却让手都发麻了。凿石头凿得时间长,手都会肿,甚至肿到握不住工具。
为了修路,10年时间里,李永川的镐头、铁锹用坏了一箩筐,翻斗车也换了三四个。他凭着一股信念,使这条山路不断延长。
10年间,他每天早上5点钟就出门了,要到傍晚才回家,有时候晚上月亮好,他甚至还会借着月光干活。
为了修路,李永川还差点送了性命。
2000年,李永川在路边垒一段较高的石头墙,在翻动石块的时候,不小心一脚踩空,连人带石块从山崖上摔了下去,在斜坡上滚了将近200多米,才被树木挡住。由于周围没有其他人,李永川清醒了以后,自己挣扎着从山脚往上爬,后来被路人发现,才拣回了一条命,不过他胸前的一根肋骨却摔断了,腰也伤了。
受伤后的李永川躺在床上休养了4个多月,没有去医院,而是用自己熟悉的草药为自己治疗。伤势刚刚有所好转,李永川就不听子女的劝告,重新回到了那条还没有修完的山路上。
“造路专家”自学成才
通往下西山村的道路和石鸟村的道路相连,上面还接着去往田山村的路,后两条路都是由专门的工程队修筑的。从外观上看,李永川修的这段路,除了稍稍窄一些,车行后的凹陷稍深一些之外,与专业工程队修筑的道路几乎没有什么差别。难道,李永川不仅仅是个山里的农民,还有修路的专业知识?
当记者问起这个问题时,李永川笑着摇摇头说,他从小就没读过书,认识的那些字也是自己一个个攒的。至于怎么学会修路的,他轻描淡写地说:“别人修路的时候仔细观察,很快就学会了啊。”
李永川的女儿告诉记者,李永川很聪明,上个世纪80年代,下西山村还没有通上电,他就自己搞清楚了原理,建起了类似水轮机的东西,给村子里发电,发出来的电量能点十几个灯泡,还能给当时的露天电影院提供电力呢。
尽管说得轻描淡写,但修路的过程其实充满艰辛。李永川并不知道修路的工程数据,没有专业的测绘工具,更没有明确的施工图纸。一切都只能靠自己的目测估计距离,然后根据经验调整坡度。李永川经常会遇到估计错误的时候,比如说垒起的路基坡度过高,汽车爬坡困难。这个时候,他就要把这一段路推翻了重新修筑,有时候要返工两三次。
如此反反复复,连李永川自己都没想到,这段3公里的路,花去了他10年的光阴。“修着修着,等修完了发现,竟然用了10年!”
周边村民比他更受益
李永川刚开始修路时,并没有得到多少支持和赞同。李永川的小女婿邵国富告诉记者:“当时大家都觉得这是不可能的事情,他女儿还说:‘你如果想看汽车来来往往,我们把你接到山下去住,让你看个够。’我们都觉得靠他一个人修路是很荒唐的。”然而李永川犯了倔脾气,硬是把路修出来了。现在儿女们来看他,再不用提前一天住到山下,再起个大早爬山了,汽车、摩托车直接开到家门口。邵国富感叹:“还是岳父有远见,修这条路,造福子孙,首先方便的就是我们儿女啊。”
同样受益的还有周围的村民。李永川家所在的下西山村在半山腰,再向上,是另一个自然村田山村。1998年,田山村村支书周崇定听说了李永川正在修路的消息,找到了李永川,商量着要从田山村往下修一条长2.2公里长的道路,与李永川修建的路连接上。
李永川非常高兴,当即答应,不仅不计报酬为田山村的机耕路测量、放样,并义务包下西山至田山段200米机耕路的修建任务,还为他们的修路方案提了不少建议。
2006年底,从田山村到下西山村的道路开通了,这个有100多口人的村子从此发生了巨大的变化。按照村支书周崇定的说法:“原先山里面出产的东西,白送人都没有人要。因为还要请人背下去,运费太高,赚不了钱。”现在山上的木材和农副产品可以顺利地运到山脚下。
提到收成,村民们显得很兴奋:“因为路通了,山上的东西比以前值钱了,单杉树、松树的价格比起以前就增长了一倍多。”村支书周崇定更是透露,现在村民的人均年收入在1500元左右,虽然还不是很高,但是比起之前已经翻了5倍之多。
可李永川由于没日没夜地修路,不仅耽搁了家里的农活,粮食年年减产,就连自己家的老房子被台风刮倒也顾不上修补。为了修路,至今他还欠有数万元的债务。
目前,李永川每月靠子女孝敬的赡养费维持生计,可他每天仍照样为村里这条机耕路做养护、加宽和加固的工作。他说:“如果不好好维护,几年后这条路就会破损。”就在记者采访他的那天,他指着一段堆了一半的石头告诉记者,他准备垒好这堆石头,阻挡雨天从山上冲下来的泥石落到路上。
老人的心,永远都系在这条路上了。(2410201)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