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贤良用他手里的笔和镜头,描绘了开福区大街小巷新时期的发展新貌。图为在2006年元宵灯会上,李贤良(中)和众多新闻同行一道冒雨采访。胡舸摄(本报资料图片)
他在1993年,自己40多岁时才加入新闻宣传行列,却在14年的时间里,凭自己的汗水与智慧,发表新闻报道2000多篇,并策划了“快乐教育”、“文化低保”等在全国都叫得响的品牌;他是一名无职无权的共产党员,一名普普通通的工作人员,却始终牵挂着外来工、学生娃等弱势群体的快乐,以兢兢业业的工作态度,淳朴率真的个性,赢得了群众的真心赞誉。
他就是李贤良,开福区委宣传部一名即将退休的新闻专干,大家都习惯亲切地叫他“李老师”。今年2月28日凌晨,他因病去世,永远离开了自己钟爱的新闻宣传事业。
最关注社区和谐与快乐
故事2004年春节前夕,国家加强对农民工拖欠工资的监督,李贤良马上在荷花池社区策划了“零拖欠”活动——由社区出面组织职能部门对辖区内的经营户进行监督,保证不拖欠员工工资。此稿在《长沙晚报》头版头条刊登后引起广泛关注,中央文明委内部刊物予以转载,此做法后来也被全国推广。
印象作为一名机关干部,李贤良的大部分时间都泡在街道、社区,了解社区居民的想法和喜怒哀乐,邻里真情、区街亮点、好人好事,都在他的笔下化成了篇篇锦绣文章……而他最为关注的是社区的和谐与否,居民们快乐与否,这也让他围绕着和谐社区的建设想出了不少诸如“零拖欠社区建设”的“点子”。
“他这个人特别爱学习。”熟悉李贤良的人都这么说。尽管他家经济条件并不宽裕,但他自费订阅了十多种报刊杂志,每天回家后,都要捧报详读,看《新闻联播》更是雷打不动的习惯。他说:“要做好宣传报道,就要把握好中央和省市的精神。”灵感来源于刻苦学习,创造来源于长期积累。李贤良很快完成了从跑新闻、挖新闻到“包装”新闻的“三级跳”,成了一名颇有水准的“策划高手”。此后,“相互提醒、相约文明”、“文化低保”等促进和谐社区建设的点子相继出笼,并且影响深远。
李贤良是个实在人,他反对做假,他为社区一手策划的活动,总要求媒体、领导和百姓三方满意,“要有实质内容,要坚持下去,不能搞形式。”
学生娃快乐是他的牵挂
故事一个周末,一辆满载各种活动器具和开福区少年宫辅导老师的“快乐大篷车”开进了该区捞刀河镇大星村,村委会前坪顿时成了孩子们欢乐的海洋。200多名孩子观摩了遥控航模表演,玩起了“桌上足球”“趣味保龄球”等各种游戏。李贤良端着摄像机,惬意地在欢快的孩子们中穿越,捕捉着镜头……
印象李贤良喜欢和孩子们在一起,他还非常牵挂孩子们的成长与快乐。1994年,区教育部门组织中小学生长途徒步走,为了抓到鲜活的新闻,他愣是把自行车丢在一边,端着相机跟着跑了几公里。后来,他写出的报道《让孩子们吃苦的前前后后》还获得全省好新闻二等奖。
开福区有个少年宫,这里有创新制作室、小巷足迹展室、影视放映室、车模展示室、乒乓球室、桌上足球室等,孩子们走进少年宫,就走进了“快乐大本营”,玩得不亦乐乎。李贤良想到的却是农村的孩子,“他们离城市里这么远,进趟城不容易,但他们也应该享受到这种种乐趣!”于是,他建议区少年宫不定期地开出一趟“快乐大篷车”,让地处偏远的30多所学校的农村孩子,能够与城里伙伴一起共同玩乐。
近年来,开福区大力推行“从无形到有形,从无趣到有趣”的“快乐教育”,让孩子们在“快乐套餐”、“寻找小巷足迹”、“创新就在身边”等系列活动中健身、益智、养德,在快乐中放飞理想,健康成长。这里面,都包含了李贤良的心血。而“快乐教育”,也已成为在全省、乃至全国都叫得响的品牌。
他的快乐与名利无关
故事去年开福区招聘17名基层工作人员,儿子李理准备报名参加考试,因为时间太紧没时间复习,他半开玩笑半认真地说:“爸爸,你在区里工作那么多年了,帮我去托人找点关系吧。”李贤良当时责备儿子不该有这样的想法。李理觉得父亲太古板,也就有点生气。没想到,父亲却跑到里屋给儿子整理起考试资料来,并挑选出重点一一总结在本子上。后来,李理笔试得了第九名,然而在面试中因两个名次之差落选,李贤良从未因此事找过什么人。
印象出身贫寒,勤劳俭朴惯了,李贤良对名利、物质享受看得很淡。与他相熟的同事说,进政府机关十多年了,李贤良一直没有任过实职,但他从不抱怨。
他不讲吃、不讲穿,平时衣着朴素简单。下基层搞策划都是坐公交车,绝少要求单位或基层派车接送。社区负责人有时想请李老师到饭店里吃顿饭,都被他回绝了,“他总是说,在你们食堂吃就蛮好了,又节省时间,吃完就可以谈事情了。”
同事说,老李没穿过200元钱以上的衣服,今年春节,老婆给他买了件打折后400元钱的西服,他乐颠颠地告诉大家,这是他穿过最贵的衣服。同事请他吃西餐,他老老实实告诉人家,从没拿过刀和叉。第二天,特真诚地谢谢对方请他吃了“匈牙利”套餐,还特认真地告诉对方,“说真的,这个‘匈牙利’套餐其实不好吃。”让人直笑,这个人真是率真得可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