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末得暇去三联书店淘书,就是希冀沉静下来,拣拾畅销书潮流之外的好书,那些绝对不应错过的好书,由上海书店出版社新近出版的黄裳所著《插图的故事》便是其中之一。
我关注插图起因于藏书,而黄裳是著名藏书家,钱钟书先生曾戏赠他一联“遍求善本痴婆子,难得佳人甜姐儿”,即是称誉黄裳搜求古籍善本之勤。
本书中所收古版画以明代刻本为主,间附清刻。这些古版画除了具有高度的艺术性之外,往往还记录了一些时代社会风俗的画影。通过画面,不独使人感到美,还能使人得到很多知识。从日常生活,到具体的名物,以至社会面貌,时尚风习,往往都能通过古书的插图得到实证。这是除了古代实物之外,最好的历史学习的参考图谱。
黄裳对版刻的赏鉴是从刻工着眼,看其雕刻的技巧,从而分辨出版刻变化的历史轨迹。明初的版刻古拙、粗犷,明中叶开始向工细精致的方向发展,到晚明终于形成细腻工致的风格。《文潞公轩诗·插图》是明初的作品,“刻法极为古朴,但却很好地表现了画家的笔意。特别是那几笔竹枝,表现得很好。看了这样粗犷的初期版画,再和晚明细腻工致的作风对比一下,就可以看出二百年间这种艺术有着怎样的发展、进步。”《养正图解》是明中叶万历年间的作品,可以看出“这里雕版者主要是用白描的线条复制画家的作品,刚刚开始向工细精致的路上发展。画家在山坡上用了传统的皴法,可是刻工却没有能够使皴法发挥它的作用,没有能使山石有立体的感觉。云影的勾勒,树叶的表现方法,处处都说明了木刻和原画的距离。”《道元一气》刻于崇祯年间,曹士衍的画是很成功的,雕版者传达作者的笔意也达到了高度的成就。“人物眉目之间的神情,水波的断续,衣褶的飘动,山石的皴法,树木枝叶的表现,都各个传出了画家笔意,是需要高度的技巧的,特别是在白描的地方,刀法的圆浑有力,是使线条有力的重要条件”。
黄裳的散文是中国文化的结晶,就像托尔斯泰称赞契诃夫文章说的“既美丽又有用”。他在娴熟驾驭汉字写作时的幽默、洒脱、激情和智慧,使得枯燥的语言文字与大众的日常生活对接起来;其趣谈、妙说、奇想的穿插,又让读者感受到语言文字的鲜活魅力。比如《人像》一篇谈到苏轼的画像:“苏东坡有一个特点,就是有着一绺大胡子……但是这里的一张就不是‘髯苏’,虽然也有须,但只是京戏里的‘黑三’而不是‘黑满’了……”黄裳是深入研究了苏东坡的作品的,书中对他那种乐观、幽默、飘洒的特点把握得很好。这里虽然只是谈论一张小小的人物画像,但其特有的语言风格,尤其对京剧术语的运用不仅非常形象贴切,也幽默风趣,彰显了作者深厚的票友修养。
黄裳先生腹笥甚宽,对插图的解读详实而有趣,使读者爱读且颇受教益。看《插图的故事》,不仅是看古书的插图,其实也是读历史,读古人,还有,读黄裳。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