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出台的中国社科院报告称目前购房者的负担在日趋加重。特别从2004年以来,房价与家庭收入之比在增加,中等收入者目前的还贷已经占家庭收入50%,“这是一个警戒线,如果进一步加息,买不起房的人会更加买不起。
在这个坏消息的背后,似乎还有个“好消息”——社科院金融所专家表示,未来住房需求可能出现下降,楼市拐点或将提前。按照一般的市场供需论分析,民众需求出现萎缩,住房价格也应当对应下调。
看来,要真的出现“房价拐点”,我们必须付出买不起房者比例快速增长、乃至整个刚刚进入小康生活的中等收入群体消失的巨大代价,我们必须面临有权群体享受“福利房”、“单位自建房”荫庇、而广大普通民众则因房价而从小康重新回到温饱甚至贫困的状态中。
这绝不是当初住房市场化改革的初衷。然而,由于特殊的利益生成机制,导引着地方政府“卖地生财”、房产商只要拿到好地皮就万事大吉只等数钱,两个占据绝对强势的群体结成利益联盟,就催生了今天的“房价倒逼现象”:即使大量民众淘尽一生积蓄也高攀不了房价门槛,但房价继续上涨的信息还是会刺激每个人的脆弱神经,群体性恐慌的蔓延,迫使人们咬紧牙关也要加入买房大军,这又成为房价坚挺的理由。
笔者以为,目前盛行的“需求旺盛论”,是典型的为高房价呐喊的论调。它在理论上将所有民众设计成了有购房欲望、也愿意穷尽最后一个铜板的追捧者,但又发现按照目前的房价走势,将会有越来越多的民众滑落到以房价为参照系数的“贫困线”以下,其中的悖论与当初的医改、教改如出一辙,即把一部分本应享有经济适用房和廉租房的低收入群体、一部分依靠住房公积金、低利率房贷的中等收入群体,与高收入群体统统放在一个篮子里,让其共同面对商品房市场的狂飙。造就了房价“需求市场空间无限”的虚假繁荣,以至于中国房市已经深陷“买不起房者也要买房”的危机当中,还有人在鼓吹形势一片大好。
巨大的房市已经将政府、银行、民众乃至经济发展模式捆绑在了一起,欲罢不能。
当政府左手调拨着房价带来的巨大利润,以及其符合惟GDP增长模式而形成的“支柱产业”,右手又出台以征税杠杆为主要手段的房价调控时,其左右手互搏通常是后者败下阵来,其结果是反倒加剧了民生负担。而专家提出降低个贷利率,也是治标不治本之策,金融信贷自有其运营规律,不可能在存储利率上调的情况下对个贷利率“割肉”。
无论如何,以中产阶层消失的代价换取“房价拐点”,乃至重现某些国家房价与经济“一荣未必俱荣、一损倒是俱损”的局面,实在是中国改革发展的巨大隐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