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洪权在接受庵东镇中心卫生院医生的上门诊疗
陈洪权的慈善助医证
新合作医疗,使一个因病致贫的家庭重燃信心
一场突如其来的车祸,改变了一个家庭的命运。23岁的小伙子从此高位截瘫卧床不起,一个家庭重新被拖入了贫困之中。对于亲友的资助,社会的捐助,陈洪权一家总怀感念之心,然而这些并非长久之计。熬过艰苦的头几年,如果不是新农村合作医疗和社区医院时代的到来,陈洪权一家真不知道如何去面对和改善今后的生活。如今,这一切又重新有了盼头。几天前,当记者走进这个农家时,陈洪权的父亲拉着记者的手说:“这几年全亏了党的政策好!” 通讯员郑建娣记者 杨力克 摄影 张培坚
美好生活一病回从前
对于改变了自己命运和整个家庭生活的那场惨祸,陈洪权一辈子也不会忘记,闭上双眼那一幕时时浮现。
7年前的国庆节,一个喜气洋洋的日子,他驾驶着摩托车和朋友出去玩,然而一个出乎意料的紧急刹车不及,造成了追尾事故。当他醒来时,浑身没有知觉,也无法动弹。在宁波市李惠利重症监护病房治疗18天后,陈洪权被转往上海长征医院。诊断结果是一样的颈椎骨折,很可能落下瘫痪病根,具体情况需要看手术效果如何。当时,家里刚刚盖完房子,已经没有钱了。陈洪权的父亲,一个本分的农民,他告诉记者,那时儿子23岁,长得高大英俊,正是谈对象的时候,家里就专门盖了新房,准备给儿子结婚用。两夫妻务农,儿子也有工作,生活应该是很有奔头的。没想到碰上了这样的事情,动手术要几万元的钱,当时都是自己的亲戚朋友凑的。这是陈洪权瘫痪7年中的第一次大手术。然而手术只是保住了陈洪权的性命,他依然落下了高位截瘫的残疾。为了照顾卧床的儿子,母亲放弃了劳作,专门照顾儿子。那时,母亲经常要半夜起来为儿子进行全身按摩。全家的生活就靠父亲一人务农支撑,生活状况十分窘迫,父亲说,家里只有饭米钱。
2002年,陈洪权又到北京做了一次大手术。这次手术依然没有任何起色。陈洪权的父亲说,这次是乡镇和村里的党团员为儿子捐了款,一共有4万元。这让全家在心怀感念的同时,又觉得欠下了还不清的人情。记者上门采访时,陈洪权的父亲一定要让记者在报纸上感谢这些好心人。这次手术后,陈洪权彻底认命了。家里则进入一贫如洗的状况。陈洪权潸然泪下,他说再也不想做什么手术来拖累家人了。前去采访时,记者联系不上陈洪权的家人。上门后,记者才知道,为了省下每个月15元的电话费,他们把电话也拉掉了。
合作医疗带来曙光
陈洪权截瘫后,一直需要用导尿管排尿,这就需要长期服用抗感染药物,还要换纱布。由于无法行动和锻炼,小毛病也不断。这些都只能自掏腰包。而父亲一人挑着全家重担,劳作中也落下了一些病。想到家里的经济状况,他总是默默承受,这些小毛病就扛着吧,他不愿意去医院,哪怕是镇里的卫生院,挂号、门诊这些都是要花钱的。在陈洪权一家的艰辛生活中,合作医疗的曙光正在到来。
2003年,宁波市委市政府召开全市卫生工作会议,之后不久下发了《关于建立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的指导意见》。同年年底,慈溪市被浙江省确定为新型农村合作医疗试点市,提出了在三年内基本建立“住院统筹、大病救助、社区卫生服务”三位一体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2004年初,参加新农村合作医疗对陈洪权一家依然是陌生的。当时,他们犹豫了,尽管每个人只要出资20元,但全家60元钱,他们还是有点心疼。了解政策的人告诉他们说,像他们家有陈洪权这样的长年病人,参加合作医疗最合算不过了。2004年,慈溪全市村卫生室调整重组,成立了320个社区卫生服务站。所有参保人员享受“三免一减”的优惠措施,免收挂号费、注射费、诊疗费。陈洪权马上成为了受益者,后来连换纱布等一些小耗材也一直免费用。这些都给家里减少了些费用。见到陈洪权的父亲时,他说现在小毛病他也不拖不扛了,最近脖子、肩膀痛,他刚到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去看过。现在挂号费是免的,门诊能够直接优惠10%。后来随着配套的社区卫生服务一系列措施的出台,新农村合作医疗制度的好处越来越多。这些都是陈洪权一家人没有想到的,而这些带给他们的不仅仅只是能在家门口看病,更是实实在在地省了钱,使生活有了起色和盼头。
家门口住院实惠又方便
当地的庵东镇卫生院,也在随后变成了社区卫生服务中心。2006年,当地政府投资1500万元新建的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建成使用。慈溪市为了引导人们到社区医院看病就医,提高了社区医院看病的补偿费用,比到大医院看病要多25%的补偿。今年春节前,陈洪权做了瘫痪以来的第三次大手术。他怎么也没有想到,自己不仅如愿在家门口进行了手术,而且7052元住院费自己只承担了2748元。“这样的好事以前想也没法想!”如今,只要听说周围有人生病了,他就会问:“参加合作医疗了吗?去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治吧,可省钱省心咧!”
采访当天,记者在庵东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罗高飞医师陪同下一起前往陈洪权家。罗医师轻车熟路把我们带到了陈洪权家,显然他是常客。全家人都和他很熟悉,看到他到来也很高兴。由于天气好,陈洪权也起床坐到了轮椅上,这次手术后,整个人的气色好多了,精神也不错。罗医师给他换了纱布,进行了康复按摩,并询问了联村医生的情况。原来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建立后,实施了联村保健医生制度和双向转诊制度。陈洪权告诉记者,他们家是联村医生重点关照对象,医生来得多,还给了很多帮助。比如指导他的母亲,如何进行康复按摩,避免肢体肌肉萎缩,还有如何护理,减少褥疮的发生,有时还带些常用药。
说起家门口的这次住院手术,陈洪权告诉了我们许多事情。他捧出一本送医扶贫结对子的助医证。同行的慈溪市卫生局的工作人员告诉记者,这是慈溪市卫生部门为缓解群众看病难看病贵推出的一项举措。和他们家结对的是慈溪市人民医院的龚建明副院长和泌尿科专家俞洪涨及一名护士。说起他们,陈洪权一家一样充满感激,他们每个季度至少来一次,过年过节还送钱送物。每次来都要为陈洪权进行细致的检查。而这次大手术的施行,也离不开他们的支持。因为,虽然最后住院在庵东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动手术的却是泌尿科专家俞洪涨。
陈洪权因高位截瘫留置导尿至今,膀胱大量结石。慈溪市人民医院泌尿外科专家俞洪涨建议行膀胱切开取石术。可手术要一大笔费用,陈洪权说什么也不愿意住院开刀,怕原本就困难的家庭经济受不了。医生一直动员他住院治疗,为节省费用,他希望能在家门口的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住院手术治疗。但该医院尚未开展该类手术,而且患者高位瘫痪,其术中和术后的风险较大,术后感染可能性也很大,镇社区卫生服务中心领导班子了解情况后,与结对单位慈溪市人民医院商量。人民医院派出与陈洪权扶贫结对的泌尿科专家俞洪涨协助开展手术。在做了精心的准备后,手术非常成功,两个小时的手术,竟然取出了半斤重的结石。术后,医生和护士给予精心的照顾,且医务人员既送钱又送物,医院还减免了8天住院的药费,病人一家感激不尽。患者康复出院那天,陈洪权再次意外地发现:总共7052.43元的医药费用,自己只付出了2748.03元,整整减免了4451元。陈洪权一家非常感动,连声致谢:谢谢,谢谢!合作医疗好!社区医院好!党和政府好!
社区看病享受更多减免补偿
陈洪权一次住院为何能省那么多费用?慈溪市医管中心负责人介绍:2007年度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进一步完善,建立了普通疾病的门诊补偿,扩大了慢性疾病门诊补偿范围,并进一步完善了住院补偿办法,调整住院补偿标准。参保人员因病住院发生的有效费用,以500元为起报点,直接采用分段按比例补偿的办法。参保人员在镇级医疗机构住院,其有效医药费用的501-5000元部分可按65%比例补偿,5001-10000元按75%补偿,10000元以上部分按85%补偿。陈洪权在庵东镇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看病,按照镇级医院的补偿标准,陈洪权在出院时当场获得了大笔补偿。
陈洪权的家属算了一笔账,花30元钱参加合作医疗,不仅小病在社区卫生服务站看可享受“三免一减”的优惠,社区卫生服务中心门诊还可享受10%的补偿,6种慢性病可纳入住院补偿范围,而且最实惠的是在镇级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住院治疗报销比例明显增高。这次手术治疗住院当时以为至少要花一万元,现在在自己家门口手术住院,家人照顾方便又省心,最重要的是一轧账,自费部分只有2748元。这样既省钱又省心的好事过去哪会想到。
针对目前大医院人满为患、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住院病人相对少的现状,为有效利用基层医疗资源,吸引居民享受社区医疗服务,引导群众就近的就医观,慈溪对2007年补偿办法作了进一步完善,适当拉开合作医疗基金对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和大中型医院的支付比例档次,居民进社区服务中心看病门诊补偿10%,且住院补偿比例进一步拉大。也就是说,同样的病,在大医院就诊时报销比例较低,而到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就诊,报销比例相对较高。该措施实施两个多月来,深受群众欢迎,并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看病难、看病贵的矛盾。
庵东社区卫生服务中心院长史雪州告诉记者,新的医院落成后,随着上面这些措施的推行,现在医院门诊量比去年同期上升了70%,40来张住院床位几乎天天满员。据了解,这些措施实施两个月来,慈溪共有1907名参保人员享受了该项补偿,实际补偿达417万元。而像陈洪权这样一批受益的患者就纷纷变成了“合作医疗”的义务宣传员,“有病先到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看看”渐渐成为群众的新习惯。
从数字看变化
“社区医院”时代已经真正到来
全国“两会”政府工作报告指出:加快建设以社区为基础的新型卫生服务体系。优化医疗卫生资源配置,重点发展社区卫生服务,落实经费保障措施,方便群众防病治病。人大代表认为,这是解决看病难问题的关键基础。在明确了医疗卫生事业的公益性之后,社区更是成为医改探路先锋。
记者从宁波市卫生部门了解到,宁波的城乡社区卫生服务起步较早,1997年海曙区在全省率先试点,2000年在宁波全市推广。卫生部发言人在接受媒体采访时,把宁波列入社区卫生服务建设有特色的城市。2006年,宁波市社区卫生服务网络进一步健全。宁波市卫生局提供的数据表明,全市共建立社区卫生服务中心145家,社区卫生服务站1095家,城区社区卫生服务覆盖率100%,农村85%以上。去年,全市社区卫生机构门诊量为1817万,占全市医疗机构门诊量半壁江山。“小病进社区”渐成市民共识。
随着社区卫生服务机构的普及,社区医生人数和服务水平不足的问题也有所显示。家住江东中兴社区的周女士,在大医院看病后,需要每天挂点滴,社区服务中心的存在让她感到很方便。然而两天后,她发现社区的服务水平还是和大医院有差距,挂点滴把她的手打肿,输液时还觉得有点不舒服。记者咨询了周女士看病的大医院,医生称扎针技术可能不够好,还有可能输液滴速过快。针对这些情况,宁波启动实施了城乡基层卫生技术人员提升工程,进行规范化全科医学系列培训。去年共培训全科医护人员3600人次。而9家市级医院和17家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签订了对口支援协议。这些都让我们有理由相信,“社区医院”时代已经真正到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