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月13日,无锡市民在书店选购基金类书籍。
新华社发(资料照片)
新华社天津3月26日电(记者徐岳)近日记者在调查中发现,随着基金等理财产品的持续热销,中国百姓的理财观念已发生大的转变。但这一过程出现的不理性行为,也暴露了升温背后市场的不成熟。
“基金作为一种理财工具,能够得到投资者的认可,说明百姓的理财观念开始有了转变。”渤海证券基金分析师郭鹏认为,与国外成熟市场相比,中国的基金市场还具备广阔的发展空间。
南开大学财务管理系教授黄福广分析,中国百姓一直热衷于储蓄,但去年的房价上涨让很多人意识到,相对于快速升值的投资产品,银行存款的收益率明显偏低,寻找合适的投资对象就为人们所关注。
南开大学金融系副主任王东胜说,出于规避风险的需要,我国金融体系中可供客户选择的理财产品一直偏少。近年来随着金融创新步伐的加快,收益率高于储蓄的基金,以及一些银行集合理财产品便吸引了投资者的关注。
但业内人士大多表示,基金持续热销背后,也折射了投资者的不理性。记者在采访中发现,不少购买基金等理财产品的百姓,几乎不了解其风险水平。
中信建投证券的韩小莉告诉记者,从这几年基金在国内的发展历程看,历史收益率还是投资者最为关注的因素。
虽然历史很难重演,基金也更适宜长期投资,但这些建议往往被投资者所忽视,盲目跟风、短线炒作成为新“基民”最大的特点。
郭鹏认为,我国目前的基金市场正处于“青少年”阶段-成长迅速但很不成熟。这其中,可供投资渠道的狭窄和投资者的不成熟也是制约因素,应通过制度建设来规范市场发展。
黄福广也表示,从目前情况看,基金充当投资者理财工具的功能还很不完善,“有不同风险偏好的投资者应有不同的投资战略,各只基金也应有自己的特点。但目前市场上的基金投资方向雷同性明显,无法满足不同投资者的需要。”
与储蓄、投资比例偏高相比,我国居民消费水平长期偏低,这反映了百姓在教育、医疗、就业等方面有一定的谨慎观念。王东胜对此建议,应加大相关保障体系的建设,促使百姓理性处理消费与投资的关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