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雪龙”号在南极。(资料照片)
一个重达1.14万吨的钢铁巨人将在上海脱胎换骨,而后它就会驶向南极完成修建全球第一座极地天文台的使命。3月27日上午,中国目前唯一能从事极地破冰航行的第三代极地科学考察供应船——“雪龙”号缓缓驶入上海船厂浦西厂区,进行全面改造。
此次改造的项目费用高达1亿元,今年10月底,“升级换代”的“雪龙”号将再度驶往南极,执行中国第24次南极科考任务。
使命 建天文台、采冰芯、运货载人
“雪龙号使命重大。
”中国极地研究中心副主任杨惠根表示,中国将连续3年对南极和北极实施大型科考,尤其引人注意的是,中国将在海拔4093米的南极最高点建立全球首个极地天文台,耗资可能超过10亿元。
在南极用天文望远镜观测星空,其清晰度可媲美太空望远镜。杨惠根表示,南极地区空气纯净且大气稳定,大气中水气很少,宇宙中的红外线及亚毫米波等在到达地面时损失较少,非常有利于红外观测。杨惠根透露说,改造后的“雪龙”号,除完成运送人员物资外,目前关注的气候变暖研究,也将由它去实施,科考人员计划将乘坐新“雪龙”号去采集南极大陆上记录120万年历史气候的古老冰芯。
重生 更安全、更舒适、更亮丽
作为1993年从乌克兰进口的中国第三代极地考察破冰船,“雪龙”号除天生耐寒外还有科考功能。但因为频繁往来于南北极,它身上的船舶通信、导航、自动化控制设备已经不堪重任。
从27日开始,1亿元巨额资金的投入将使“雪龙”号获得重生。在船体上,它将变得更牢固,为了让船员更安全和舒适,船舱、救生和消防设备将被更换,而因为要首次带包括艺术家在内的更多中国科考队员去南极,“雪龙”号这次还将增加淡水舱。与此同时,“雪龙”号也将告别其一直固有的黑白色外衣,计划代之以更加鲜艳的颜色亮相。
升级 长“脑力”、长“眼力”、长“体力”
“雪龙”号升级后,原来200平方米的实验室将增至500多平方米,实验室仪器设备会全部更新;通过对通讯及计算机网络系统的改造,船舶的现场数据集成、处理、共享和远程数据传输能力也将得到改善。
“雪龙”号还将提升“眼力”。这次改造将更新全部航行设备及驾控台,增设电子海图,还将增设F站、铱星电话系统等,它们像“千里眼”一样为“雪龙”号指明前进方向。而新的视频监视系统则能时时看清船体所在海水里发生的状况。
此外,在更新了船体轮机动力系统后,新的电子技术将满足周期性无人值班机舱的要求,这意味着不再需要船员亲身去操纵,“雪龙”号就可以自动在各大洋的海面上破浪前行。
(综合《东方早报》、《新闻晚报》、《新京报》消息)
中国牵头极地核心计划
设在上海的中国极地研究中心日前透露,在第四次国际极地年(2007—2008年),中国将启动一项“大熊猫计划”,对南极冰盖最高点等地进行科考。“这是中国第一次牵头做国际极地核心计划。”中国极地研究中心副主任杨惠根说。
“国际极地年”每50年一次,被誉为国际南北极科学考察的奥林匹克盛会。今年是第四次国际极地年,共有60多个国家、39个国际组织、5万多名科学家参加。中国科学家提出的普里兹湾-埃默里冰架-冰穹A考察计划(PANDA计划)被选为核心科学计划。